Friday, October 31, 2008

人生命運

佛教對「人生命運」的看法 (2004.5普門學報第 廿一期) 總目錄
<星雲大師講 弟子滿義記錄>

「世間上,不論是富商巨賈,或是販夫走卒,每個人對自我都有一些期許和信仰。一般人除了信仰宗教以外,有的人相信金錢萬能,有的人相信權勢有力,有的人相信情愛美好,有的人相信友誼關懷勝過一切。當然,也有的人相信因緣果報,但是,芸芸眾生中絕大多數的人還是喜歡相信命運」。

以上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於二○○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在上海普門經舍主持「當代問題座談會」時,針對「佛教對命運的看法」所做的開場白。大師認為,生活裡,每個人最關心的問題,莫過於「自己」;而自己的問題之中,又以「命運」最為重大。因為一般人對於自己的明日不能預知,對於自己的前途無法掌握,便想探索命運,甚至把一切歸咎於命運。例如,有的人從小到大,學業順利、事業成功、愛情得意、家庭美滿,一切都很順心如願,他就慶幸自己有好的命運;有的人一生坎坷,挫折不斷,他就感嘆造化弄人,時運不濟。究竟人有沒有命運呢?大師肯定的說:所謂「命運」,其實就是「因緣」。

大師引述佛言「諸法因緣生」,以及六祖大師說:「心好命又好,富貴直到老;命好心不好,福變為禍兆;心好命不好,禍轉為福報;心命俱不好,遭殃且貧夭。心可挽乎命,最要存仁道;命實造於心,吉凶惟人召;信命不修心,陰陽恐虛矯;修心一聽命,天地自相保。」最後結論出「命運與我們的口言身行,尤其存心善惡,有很大的關係」。

大師不諱言:「一個人的一生,有時候因為一句話,或是一個人、一件事、一塊錢、一本書、一個環境、一個觀念、一個思想,都會產生關鍵性的影響。」不過,大師強調:「我們生命周遭的人、事、物,雖然有時可以影響我們的禍福、有無,但那只是一時的,究竟最終的命運,還是操之在我;命運絕對不是天神可以左右,也不是像算命先生所說,能夠預知,如《了凡四訓》的作者袁了凡,其一生的際遇不就說明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嗎?再如佛教裡的『沙彌救蟻』、『烏龜報恩』,不都是命運可以改變的最好明證嗎?所以自己才是決定自己命運的主人。」

大師對命運的詮釋,精闢獨到,尤其對「命運操之在我」之說,給了與會人士極大的鼓舞與信心。以下是當天問題座談的實況紀錄。

時 間:二○○三年十一月十五日上午九點至十一點
地 點:上海普門經舍
主持人:星雲大師
對 象:北大、川大、蘭大、京大之學生及一般信眾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一、同樣是人,為什麼有的人天生聰明,家世顯赫,富貴到老;有的人則是終其一生努力奮鬥,到頭來還是潦倒以終?請問大師,人的貧富貴賤、窮通有無,到底是由誰來主宰的呢?

答:世間為何有貧富、貴賤、智愚、美醜的不同?這些問題常常使人誤解世間不平等,甚至怨怪老天作弄人,因而憤世嫉俗或偏激行惡。其實,同樣是人,為什麼有的人出身豪門,家世顯赫;有的人門第寒微,卑賤低下?有的人天賦異稟,端莊美麗;有的人資質平庸,其貌不揚?有的人一生坐享祖上餘蔭,福祿雙全,凡事順遂;有的人即使再怎麼努力奮鬥,結果還是顛沛困頓,潦倒以終?這是什麼原因呢?一言以蔽之,都是由於個人宿世善惡業所招感的果報,而一般人則將這一切不同的人生際遇歸之為「命運」。

命運的產生,其實就是三世因果的現象。就佛教來講,生命是通於三世的,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流轉的生命,而生命流轉的經過就是「十二因緣」。「十二因緣」說明:有情眾生由於無始以來的一念「無明」,造作了各種「行」為,因此產生業「識」,隨著業識投胎而有「名色」,繼而「六入」(六根)成形,藉著六根接「觸」外境而產生感「受」,而後生起「愛」染欲望,進而有了執「取」的行動,結果造下業「有」,「生」命的個體就此形成;有了「生」,終將難免「老死」,「死」後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。

因為生命是三世循環不已,而三世循環的生命就是靠著累世所造作的「業」來貫穿,所以我們今生的命運好與壞,不是現世因緣才決定的結果,而是過去久遠以來多生多世所累積的善惡業力,到了此生都能現前,都能發芽,都能生長,因此今生的幸與不幸,除了今生的行為因素以外,也與過去世的因緣有關。

同樣的,我們今生所做的善惡好壞,也可以在未來開花結果,成為來世的命運。此即佛經所說: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未來果,今生作者是。」

三世的生命,好好壞壞,互為因果,所以今生的幸福、富有、榮華富貴,都與前世的好因好緣有關,這就如同我們讚美資質優秀的兒童為「天才」、「天賦異稟」;「天」就是因果,因為他有過去所做所為的「基因」,到了現世因緣成熟,自能顯現他的聰明才智。反之,有的人今生窮途潦倒,挫折不斷,也不要怨天尤人,怪你怪他,這也是由於前世的作為──業力所招感的結果。

從佛教的因果觀來看,每件事都有其因緣,而主要的原因,就是業力。在《正法念處經‧地獄品》說:「火刀怨毒等,雖害猶可忍,若自造惡業,後苦過於是。親眷皆分離,唯業不相捨,善惡未來世,一切時隨逐。隨花何處去,其香亦隨逐,若作善惡業,隨逐亦如是。眾鳥依樹林,旦去暮還集,眾生亦如是,後時還合會。」業維繫著我們三世的生命,從過去到現在,從現在到未來,生生世世永無休止的在六道裡輪迴不已。

所以,人生要想改變命運,必定要從自我身、口、意的行為改造做起。也就是要從「因」上去探究,如果凡事只在「果」報上計較、追求,那是無濟於事的。例如,有的人天生聰明,就是過去世勤勞、用心,得遇善知識,信受奉行的結果;家境富有的人,因為他節儉、有預算、勤生產。

由於我們每個人的貧賤顯達,是依行為而決定;行為有因果的關係,行為是因,業報是果。業左右了人生的窮通禍福,因此我們的每一個舉心動念,可以說都是在創造自己的命運,我們不必依賴算命、看相、卜卦、求籤、擲筊來決定自己的前途與未來,自己的身心行為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。例如,心思改變,態度會隨之而變;態度改變,習慣會隨之而變;習慣改變,人格會隨之而變;人格改變,命運會隨之而變。因此,改心換性是改變命運的藥劑;回頭轉身是開創命運的良方。

命運就如世間事,都是有因有果;種什麼因,就收什麼果。因果報應,毫釐不差,而果報的好壞,都是取決於自己的業力,不由天神所賜。如果我們所做正直,即使閻羅王也不敢隨便裁判、處罰我們,正如世間上的法官,一旦判了冤獄,自己也會受到制裁。假如我們的行為不好,即使閻羅王受到賄賂而判決不公,他也會受到報應。所以,人人有佛性,人人也都是上帝,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。

總之,佛教不講主宰,而講因緣,如果勉強要說有個主宰,自己就是主宰。因為世間無常,在無常裡,只要自己改變因緣,就可以主宰未來的結果;因為人生沒有定型,只要我們修正、改善、改良自己的行為,自然就能改造自己的前途、命運。

因此,個人的貧富貴賤,雖然後天也會受到社會的政治、經濟、教育、文化等因素所影響;乃至朋友的資助或拖累,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前途。一個家庭的幸福平安與否,除了家長主宰著一家的經濟生活之有無以外,家中每個成員也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;甚至一個國家的經濟好壞,也會受到國際局勢,以及國內的地理、氣候、民風等因素所影響,所以一切都是因緣在主宰。但是,如何培養好因好緣,主權卻掌握在自己手裡,所謂「善緣好運」,只要我們平時廣結善緣,自然就會有好運。因此,想要有光明的前途與美好的未來,積聚善業是很重要的不二法門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二、佛教講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,但是為什麼很多人行善,卻不得善終,原因何在?

答: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;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。」因果報應的原理就如「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」,因果循環,明明白白。偏偏有人對因果生出許多誤解,理由是:有的人作惡多端,但他一生榮華富貴;有的人善良有德,偏偏窮途潦倒。「善無善報,惡無惡報」,如此何來「因果」之有?如此「因果」,怎能叫人信服?

其實,因果是通於三世的,不能只看一時。有的人雖然今生作惡多端,但是由於過去世行善,累積了許多功德資糧,就如一個人過去在銀行裡儲蓄了很多存款,現在雖然作奸犯科,你能不准他提用存款嗎?反之,有的人今生行善,但過去作惡的業報現前,就如有人往昔負債過多,雖然現在做人善良,然而欠債還錢是必然的道理,你能因為他現在很有道德修養,就不用還錢了嗎?

所以,善惡因果不能單看一時、一世,因為因果報應依其受報的時間,有現報、生報、後報。正如植物,有的春天種,秋天收成;有的今年種,明年收成;有的今年種,多年以後才能結果。而業報之所以有現生成熟、來生成熟、後生成熟等不同的差異,其原因有二:

(一)因的力量有遲早:譬如一粒瓜種和一粒桃種同時下種,瓜種當年即可生長結果,而桃種須待三、四年後方能結果。

(二)緣的力量有強弱: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種,一粒種在空氣流通、日照充足、土壤肥沃的地方;一粒種在潮溼陰暗、土壤貧瘠的角落裡,結果二粒豆種發芽成長的速度一定不一樣。因為諸緣具足,成長自然早些;助緣不夠,自然業果成熟較慢。

由此理論得知,好人今生所以受苦報,是因為過去所種的惡因今已緣熟,須先受苦報;而今生雖然行善做好事,但是因為善因薄弱,善緣未熟,所以須等待來生後世再受善報。惡人作惡,反得好報的道理亦然。

善惡因果,不是不報,只是時辰未到,道理是很簡單易懂的,只是一般人並不容易有正確的認識。

話說有一位老和尚想在山裡建一座寺院,於是下山來到村子裡化緣。他把化緣的目的寫成告示牌,豎立在路口,自己就在地上坐下來靜靜的念佛、誦經。但是幾個月過去,每日來往的行人都視若無睹,沒有任何人主動樂捐,只有一個賣燒餅的小孩看了過意不去,就把當天賣燒餅的錢全部捐給老和尚。老和尚深受感動,對小孩子說:「日後如果你生活上發生任何困難,可以到某某山的某某寺院來找我。」說完摸摸小孩的頭就離開了。

賣燒餅的小孩起初並沒有把老和尚的話放在心裡,但是他回去後因為交不出錢來給老闆,結果就被開除了。失去工作的小孩,從此流落街頭當乞丐,不但三餐無著,而且居無定所,生活環境的衛生也不好,不久便眼睛全瞎,從此連討飯維生都發生困難。這時他忽然想起當初老和尚交待的話,因此依言到山裡找老和尚。

老和尚是一位有神通的得道高僧,早已預知小孩子要來,因此昭告全寺大眾,說:「明天有一位功德主要來,他是我們的大護法,大家要準備迎接。」隔天,當家師、知客師都沒有見到什麼大護法、大施主來。直到晚上,老和尚問道:「我們的大護法來了沒有?」「沒有。」奇怪!應該要來的。這時知客師說:「老和尚,大護法、大施主沒來,倒是有一個瞎了眼的小孩子來過。」「哎呀!那就是我們的大護法、大施主啦!趕快迎回來,待為上賓,好好的照顧他。」

於是在老和尚的指示下,小孩子被安排在寺院裡住了下來。有一天晚上,小孩半夜起來上廁所,因為過去大寺院的廁所不但大,而且很深,小孩一個不小心,跌到廁所裡淹死了。

消息傳開,一時閒話滿天飛,大家認為小孩子不做好事倒還好,做了好事不但失業,眼睛也瞎了,現在又掉到廁所裡淹死,這哪裡是好心有好報呢?

老和尚知道以後,就集合大眾,告訴大家不可以如此看待這件事,不要以為沒有因果,其實這正是因果。老和尚說:「這個小孩子由於前世造下的罪業,本來今生應該出生為癩痢頭的窮苦小孩,下一世則是一個瞎子,再下一世又會受到掉進廁所淹死的果報,這本來應該是三世的罪業,但由於他今生布施建寺的功德,結果三世的罪業都集中一次受報,現在已經苦報受盡,升天享樂去了。」

「因果報應」就像一個人欠了債就一定要償還;吾人只要造了業,就一定要受果報。所以,三世因果一世報,看似不好,其實是消業,當業報受盡,自然無債一身輕,這其實是好事。只是因果業報的關係複雜而繁瑣,實非凡夫之智所能認識清楚,因此一般人很容易錯亂因果。

有一個年輕人自己創業,開了一家工廠,他一心想要多賺一些錢,因此每天早上都會到王爺廟裡去拜拜,求王爺賜福給他,讓他發財。

有一天,年輕人照例到王爺廟燒過香之後,騎著野狼150CC的摩托車趕著要去上班。因為車速太快,一頭撞上橋樑,結果車毀人亡。

年輕人的父親無法接受這個事實,怨怪王爺沒有保佑他的兒子,因此怒氣沖沖的到了王爺廟,準備打壞王爺的像。

這時廟裡的廟祝上前對老先生說:「老先生,你千萬不要怪我們的王爺不靈感,不肯保佑你的兒子,你要知道,你兒子騎的是野狼150CC的摩托車,我們王爺騎的是白馬。當王爺看到你兒子即將撞上橋樑時,也想上前救他,但是你兒子的摩托車太快了,王爺的白馬趕不上,結果『砰』一聲,就出車禍了。」

從這故事大家可以知道,車子太快,快有快的因果,你不能怪王爺。就像我們平時做人處世,常常很容易怨天尤人,很容易錯怪別人,不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果關係。比方說,我常聽一些人抱怨:「我每天燒香拜佛,為什麼身體多病呢?」「我信佛如此虔誠,為什麼錢財被人倒了呢?」「我吃齋念佛,為什麼生活總是不順利呢?」「我每天打坐參禪,為什麼命運多舛呢?」我聽了不禁感到奇怪,佛門又不是保險公司,你只知道一味祈求佛菩薩加被,自己的言行卻違背「因果」,怎麼能得到好報呢?

再說,所謂「種如是因,得如是果」,信仰有信仰的因果,道德有道德的因果,健康有健康的因果,經濟有經濟的因果,我們不能錯亂「因果」。想要身強體健,必須注重飲食、運動,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;想要事業成功,必須精進勤奮、把握機會、分析市場趨勢;被人欺騙,應該先檢討自己是否貪小便宜,傷害別人;遭到扒竊,應該先反省自己是否太過招遙,讓錢財露白,或許也可能是自己前世有欠於他,今生藉此還債也不一定。

由於我們遇事往往不去探究因果關係,不懂凡事都不離因果,因此無明煩惱,甚至對因果產生懷疑,如剛才說的,「某甲布施行善,為什麼如此貧窮?某乙為非作歹,為什麼這麼富有?」其實因果業報有現報、生報、後報,好比植物有春種秋收,有一年生,有多年生。「因果」業網比植物的生長因素更為錯綜複雜,之所以遲速不一,輕重有別,其間的「緣」也很重要,好比一顆種子,即使再好,也需要沃土、陽光、空氣、水分、剪枝、施肥,才能茁壯成長,開花結果。

世間之事亦然,一個人具有才華固然是一個好「因」,但也要加上好「緣」,才能得到好的結「果」;一個人素行不良固然是一個惡「因」,但如果能加上一些好「緣」,也可以改變因與果之間的關係,或許會減輕將來的惡「果」。所以,平日裡每當我看到一個人才,總會在心裡思想著如何給他一些好的因緣,讓他能夠早日成就;每當我看到冥頑的眾生,也常思忖著如何循循善誘,給他改過向上的機會。

不過,話又說回來,一個人最重要的,還是要靠自己平時勤修善根、常做善事,多培養一些福德因緣,如《阿彌陀經》云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往生極樂世界。」往生極樂,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;縱使有方便法門,可以帶業往生,但畢竟不是完成;就如讀書考試,沒有考取學校,儘管給你插班附讀,但是離畢業還有很長的過程,還是要靠自己的真才實學,才能達成目標。

所以,因果不能只看一時,要看三世;吾人的生命,推之往昔,可謂「無始」而來;望之未來,可說無窮無盡。面對謎樣的人生,有的人回想過去生中,自己做了什麼?也有人妄想來生不知道會如何?更有人怨嘆此生種種的不如意。其實迷時不解,悟時始明,正如《三世因果經》云: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」鑑古知今,從現知未,這不是「三世生命,一偈可明」了嗎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三、佛教講,人的窮通禍福,都是自業自受的結果,那麼一個人信不信佛,對我們的前途會有什麼影響嗎?請大師開示。

答:過去釋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大迦葉,他曾經自豪的說:「如果我不能遇到釋迦牟尼佛,我也能成為獨覺的聖者。」可見佛教不是講「唯我獨尊」的神權,而是主張「人人皆有佛性,皆得成佛」。

我們每一個人,佛性本具,本性裡都具足了三千大千恒河沙功德,只是金銀寶礦在山中,如果沒有開採,也如黃土一堆。人的內心世界縱有無盡的寶藏,但是如果沒有開發,就如聚寶盆沒有打開;又如一間倉庫被關閉,裡面的寶物永遠不能呈現。

正如世間上有不少的有錢人,他把黃金埋在地下,每天仍然過著窮苦的日子;有的人本來可以開智慧,變聰明,但因執著,聞善言不著意,所以仍然愚癡。學佛,就是要開發我們本具的佛性、發掘我們內心的寶藏;信佛,透過對佛法真理的信仰,讓我們找到一條可資遵循的人生道路,讓我們的行為、思想不致有了偏差,就像車輛行駛在道路上,有了路標的指引,才不會迷失方向,又如火車行駛在鐵軌上,就不致發生意外。

說到信仰,有一點大家必須認識清楚的是,信佛與信神是不一樣的。過去在科學未發達之際,人們受著神權的控制,看到打雷就以為有雷神,颳風就想像有風神,下雨就認為有雨神,甚至樹有樹神、石頭有石頭神、山有山神、海有海神,乃至太陽神、月亮神、天神、地神......。有了這些神祇,人們出門做生意,遠行談事都要求神問卜,久而久之,人的生活起居都受到神的控制而不得自由。

佛教主張凡事不問神,問自己,因為人的業力和行為可以改變人的一生,自我的行為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。所以,信仰神明的人,把神當成權威,當做賞善罰惡的主宰,但是佛教認為,最權威的人,最能賞善罰惡的,是自己的行為。佛祖只是像老師一樣的教導我們,但是教導出來的人,有的以師志為己志,有的與師道相悖離,這就不是老師的責任了。如《佛遺教經》說:「我如善導,導人善路,汝若不行,過不在導;我如良醫,應病與藥,汝若不服,咎不在醫。」可見佛陀只是一個導師,一個先知先覺者,一個導航者,至於我們信他,固然有好處;不信他,他也不致降災給你,但是後果還是要自己負責。

談到信仰宗教,在佛教裡講究信仰要具備三個條件:一、歷史上真實的,二、能力上可靠的,三、道德上清淨的。譬如我們所信仰的佛教,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明確記載,是確實存在的;他的道德是圓滿清淨,具足智德、斷德、恩德等三德;他具有自度度人、自覺覺人的大力量。所以,佛是值得我們信仰的對象。

信仰是發乎自然、出乎本性的精神力。正確的信仰,可以讓我們獲得無比的利益。在佛經中列舉諸多的譬喻,例如:信仰如手、信仰如杖、信仰如根、信仰如力、信仰如財。尤其,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,佛教並不是一味的叫人信仰,佛教的信仰是要我們建立在理智上、慧解上,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,所謂「大疑大悟、小疑小悟、不疑不悟」,佛教的緣起、中道、因果等教義,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。所以,過去我曾經說過,一個人可以什麼都不信,但不能不信因果,因為一個人有了因果觀念,才能慎行於始,才能防非止惡,才能眾善奉行,才會有光明的前途。

此外,平時我們內心的貪欲、瞋恨、邪見、嫉妒,就像繩索一樣的控制了我們的身心,使我們不得自在。學佛最大的目的,就是教我們如何從束縛中解脫出來,而獲得自由,就像歷代的高僧大德在功名富貴之前,生死欲海之中,毫無畏懼,解脫自在一樣。

所謂信佛,信的是什麼佛?佛教我們要有慈悲、有智慧。有慈悲,就能人我一如、同體共生;有智慧,自能看清世間的得失,自能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。甚至佛是大雄大力大無畏,佛有力量,你對世間一切境界能有力量應付嗎?佛代表道德,你有健全自己的人格嗎?信佛,不是求佛、拜佛而已,行佛才能獲益;信佛,不是佛能給我們什麼,而是透過信佛因緣,自己能行佛,就能圓滿人生。

佛,代表真善美,所謂「有佛法就有辦法」,相信真善美,自然擁有真善美。不信佛的人,心中沒有善念、沒有中心、沒有主宰;不信佛的人,就如沒有家、沒有朋友、沒有錢財、沒有老師,又如無祀孤魂,什麼都沒有,人生還有什麼好得意的呢?

信仰的好處,就是讓我們的人生有目標,有目標就有向前、向上的力量。平常我們白天出門,夜晚都懂得要回家;信仰能為我們人生的最後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家。只是,一般人都是不到黃河心不死,不遇苦難生不起信心,所以一切要待因緣、要有善根,善根成熟了,自然會信。

在世間上,我們要找一個好的老師並不容易,假如能找到佛陀做為我們的老師,他是歷史上實實在在有的,他確實有能力可以解除我們的苦難,他確實有慈悲、有道德、有願力,是值得信仰的對象,但是信與不信,就全憑個人的看法與福德因緣而定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四、佛教講,一個人的幸與不幸,都是自己造「業」的結果。請問大師,業到底是什麼?如何讓凡事講究證據的西方人士相信,人生真的有業報的存在呢?
答:「業」,梵語 Karma,音譯作「羯磨」,是指「行為」、「行動」或「造作」的意思。也就是指行為、意志等身心的活動。

社會上,由於士、農、工、商各行各業的經營運作,世間才得以運轉不息;人類,因為身、口、意三業造作各種善惡行為,所以生死輪迴不已。佛法將此主宰輪迴的動力,稱之為「業」,而造業的主人翁就是身、口、意三者。

由身口意所造的業,有善業、惡業、無記業。造善、惡之業,必定招感相應的苦樂果報,可以決定人生的成敗禍福。也就是所謂的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,這種道理幾乎是人人耳熟能詳,並且深植在一般人的心裡,即使是篤信基督教的蔣宋美齡都曾說過:「自己的行為,決定未來的一切」,這就是業力思想。所以,業的真正意思就是:「自己的行為自己負責。」

業,維繫了吾人三世的生命,因為有「業」這條生命線,三世的生命才能永恒不失,甚至好與不好,在無限的時空裡循環不息,牽連不斷,於是產生了三世因果的「輪迴」說,而這個輪迴的主宰者,便是我們所造的業力。

「業」有驅使造作的力量,故稱「業力」。也就是說,我們的行為無論善惡,都會產生一種力量,驅使我們去造作新的行為,新的行為又會產生新的力量。如此行為生力量,力量又生行為,輾轉相生,就形成了循環式的業力推動圈。而這些善惡業平時就像種子般埋藏在我們的第八識──阿賴耶識中,一旦種子遇緣,便起現行,起了現行,自然果報分明。

根據佛經說,因惡業而受罪者,稱為罪業,罪業報生三惡趣;因善業而得福者,稱為福業,福業報生人天。這就好像一個人犯了重罪,就得入監獄受刑罰,想不去都不行;做了善事功德,就會獲得善名美譽,即使想推辭都推不掉。業力就是有「不願生,強迫生;不願死,強迫死」的力量。不但到人間來受生是行為業力的影響,就是到了業緣終了要死的時候,即使不想死,也由不得自己。

由於吾人一生的果報,完全由業來引導,此即所謂的「引業」,它具有強烈的作用力,能牽引吾人生於人、天、鬼、畜各道。甚至雖然同在人道裡,又有貧、富、貴、賤、美、醜、強、弱、苦、樂差別的果報,此即「滿業」牽引的結果。

滿業是次要的,例如同樣是人,可是長相不同;引業是重要的,例如應該投胎為人或是畜生,他強烈的牽引你非來不可。引業的果報叫「總報」,滿業的果報叫「別報」,例如:畫師先以一顏色圖繪其形狀,此為引業的總報;然後再填以眾多色彩,此為滿業的別報。據《俱舍論》云:「一業引一生,多業能圓滿。」引業乃以一業引起一生;滿業則以眾業引起種種的果報使其圓滿。

此外,眾生由於共通的業因,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、大地等器世界,這是依報的業,稱為「共業」。共業又分「共中共」的業、「共中不共」的業。譬如山河日月、風霜雨露,人人同霑共沐,有相同的感受,就是共中共的業。又如一車的人同遭車禍,有的人大難不死,有的人血肉模糊,這就是共中不共的業。

相對於「共業」,又有「不共業」,也就是個人的業因,能招感個人受用的五根等正報的業。不共業也有「不共中的共業」和「不共中的不共業」。譬如同一家人,不免憂戚與共,禍福同享,彼此有共業的關係,這就是不共中的共業。相反的,兩個陌生人,對於彼此的喜怒哀樂,很難感同身受,缺乏共鳴,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業。

中國有一句俗話說:「閻王叫人三更死,不敢留人到五更。」說的就是佛教所謂的「定業不可轉」。也就是說,善、惡之業所招感的果報,其受果、受時俱定,任憑山移水轉都無法改變,這就叫做「定業」。反之,善、惡之業所招感的果報和時間還不一定,暫時不受報,就叫做「不定業」。

在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裡,又分業為「表業」和「無表業」,認為身業和語業中,能表現在外,並示予他人的,稱為表業;無法示予他人的,稱無表業。大乘佛教則認為意業於內心有其表示,所以也是表業。但是即使是「無表業」,還是有行為的餘勢,仍有其作用力。

剛才問到:「如何證明有因果業報的存在?」業,雖然是精神、肉體的感應現象,其實也是能用眼睛看,或用心感受的具體行為。例如從因果來講,有了因,一定會有果,果報就是業力;因成為果,果報現前,不就看到了嗎?

一粒皮球,使力一拍,它就跳得高;拍的力量小,它就跳得低。蹺蹺板,一頭使力大,另一頭就蹺得高;使的力輕,蹺的就低。世間凡所有物,只要你使力刺激,他就有反應,這就是業力。所以業力很合乎科學的定律與原理。

其實,世間上看不到的東西可多了。我愛你,「愛」在哪裡?看不到,但愛是不得了的力量,可以成就一個人,也可以毀滅一個人。再如電,把電線剝開,電在哪裡?也是看不到,但你用手一碰,就能感受得到。甚至,插頭一插,電燈就亮,你能說沒有電嗎?

因此,剛才問到西方人講究科學,凡事要能驗證,要能看得到才肯相信,對於因果報應,因為看不到,因此不願相信。其實業力不是信與不信的問題,西方人沒有業力觀念,但還是脫離不了因果業報的定律。業力論是世界上顛撲不破的真理,不管好或不好、幸與不幸,生命的關聯,生命的好壞,都與業力有關。

業是很複雜的東西,在善業裡,有的人雖然做善事,但是他有某種企圖,有自私、貪心,這種不清淨的善業,也有惡的成分。在惡業裡,有時他是為了替天行道,為了行俠仗義救人,當中也有善緣的存在,所以業是很複雜的,不是一般人所能了悟。學佛的人,最重要的,就是要正見善惡業力,如此才能謹言慎行,才能免受惡報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五、佛教講「諸行無常」,世間萬法既是無常,必然不是常住不變,為什麼唯獨業力卻又能三世相續,輪迴不已呢?請大師開示。

答:有一則寓言說:一隻毒蠍想要過河,就央請烏龜幫個忙,載牠一程。烏龜怕毒蠍;毒蠍說:「你放心,你背著我,萬一我螫你,你死了,我又豈能獨生?」烏龜覺得有理,於是好心地背著毒蠍過河。游到河的中央,毒蠍對著烏龜的頭上一螫,烏龜責怪毒蠍背信忘義,毒蠍滿臉歉疚地對烏龜說:「我並不想傷害你,怎奈我已螫人成習,實在真是對不起啦!」

所謂「煩惱易斷,習氣難改」。佛教裡有一位牛司尊者,雖然已是證果的羅漢,但平時嘴巴總是不停的呶來呶去,因為他在往昔曾經多世生為牛馬,反芻慣了,習氣仍在。另外,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葉尊者,雖然苦行第一,但只要一聽到音樂,仍會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甚至即使是等覺的菩薩,因為一分生相無明未斷,就如十四夜晚尚未圓滿的明月,此皆因為餘習未斷之故。

談到習氣,平時我們有很多的行為很容易習慣成自然,一旦變成根深柢固的習氣,則生生世世難以去除。習慣有好有壞,好的習慣,如勤勞、誠信、謙遜、有禮、忍辱等,都能增長我們的道德,廣結善緣,化險為夷,得貴人助。相對的,壞的習慣不但使我們終生禍患無窮,並且累劫遺害不盡。譬如一個人脾氣暴躁,惡口罵人,習以為常,則必定人緣不佳,阻力重重;有的人養成吃喝嫖賭的惡習,不久便傾家蕩產,妻離子散。其他如好吃懶做、阿諛奉承、欺騙違信等,都是自毀前程的陋習。

煩惱餘習,不但影響我們的一生,甚至和業力一樣,影響及於來生後世。因此佛陀曾經將「業」比喻為「如種」、「如習」,說明為什麼在無常的定律下,業力卻能三世相續,輪迴不已。

所謂「業力如種」,譬如一粒黃豆,經由種子、發芽、成長、開花、結果的過程,最後黃豆雖然凋謝、枯萎了,但是因為有種子保留下來,一旦遇緣,又會發芽、抽枝、開花而結果。眾生業力的感果,也是這種現象。

所謂「業力如習」,譬如一個裝過香水的瓶子,雖然香水用罄,但是瓶子裡仍留有香水味在。透過這種「習氣」說,可知業力確實有感果的功能。

業有如念珠的線,線把念珠一顆一顆貫穿起來,不會散失;業維繫著我們三世的生命,從過去到現在,從現在到未來,生生世世,永無休止的在六道裡輪迴不已。所以,雖然我們的色身有生滅,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,就如茶杯,不小心把茶杯打壞了,無法復原,但是茶水流到桌子上,流到地毯裡,用抹布抹,用拖把拖,茶水在抹布、拖把、地毯裡,它不會減少。由於業如茶水,是會流轉再生的,所以說「業力不失,通於三世」。

再舉一個例子,如果有人殺了人,殺人的行為雖在瞬息間消失,而殺人的起心動念,以及殺人的後果,卻會嚴重的影響到未來。這種可以導致未來善惡果報的影響力,就是佛教的種子思想。透過種子說的成立,建立了三世輪迴與因果循環的道理,告訴我們行為業力(身、口、意三業)的留存,不論歷經多少劫,都不會喪失其「生果」作用。此即所謂: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;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」

所以,眾生在生死海裡流轉,生命不斷,就是靠「業」。業力,有「潤生」及「發芽」兩種力量。譬如我們所播的種子,還要予以澆水、施肥才能生長,而「業力」就是生命的水分及肥料。所以,有了業力,生命才能繼續存在。

業,有善有惡,善惡果報,均由自己承擔,並非有神仙、上帝可以賞賜福禍,也沒有閻羅、鬼王司掌懲罰。因此,只要我們要能夠確實體認:業是自己創造,不由神力;業是機會均等,絕無特殊;業是前途光明,希望無窮;業是善惡因果,決定有報。如此則能掌握自己的命運,開創自己的人生,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六、剛才說,人才是主宰自己的主人,但有的人雖然有心改變現狀,但因為意志薄弱,無法堅持,這時可以求助神明來改變命運嗎?

答:一個人有心向上、向善、向好,總是善的因果,這時如果有求於朋友助他一臂之力,只要是好的朋友、有力量的朋友,都會不吝伸出援手。反之,即使親如父子,如果兒女所做非法,素行不良,為非作歹,卻不斷向父母需索無度,明理的父母也不會滿足他,否則愛之適足以害之。

同樣的,我們求助於神明的保佑,如果你如法而求,不做違背因果之想,就等於官員,不是用賄賂,不是私相授受,不是私自圖利他人,不是假公濟私,那麼在合情、合理、合法的情況下,都能獲得一些助緣。

不過,佛教是一個講究因果的宗教,所謂因果,就是種什麼因,就得什麼果;相對的,你想怎麼收穫,就必須先怎麼栽種。所以一個人只要自己培養的福德因緣具足,即使沒有神明幫助,只要緣分一到,什麼都能如願;如果沒有福德因緣,即使向神明求助,不用說神明不能私自以他的權力來決定一切,即使他有神通威力,如果不依法行事,也不稱之為神明。

平時我們看到一些人對神明有所祈求時,總是備辦三牲四果到廟裡拜拜,或是承諾裝金塑像;人間的貪污賄賂,都於理不合,何況人與神道交往,更該要以道德、信仰、慈悲來廣結善緣,才能得道多助。

在佛教裡,一般人總以為佛陀神通廣大,法力無邊,想要做什麼就能做什麼。其實,佛不度無緣之人,佛陀也有無奈的時候。

有一個壞人名叫乾達多,一生作惡多端,唯一做過的一件好事,就是有一次走路的時候,看到一隻蜘蛛,本來一腳就要踏到蜘蛛的身上,可是心念一轉:這一腳踏下去,蜘蛛就死了。由於當下生起一念的善心,趕緊收起將要跨出的一腳,於是救了蜘蛛一命。

後來乾達多死後墮入地獄,蜘蛛有心想要報恩,佛陀也想滿蜘蛛的願,於是把蜘蛛絲一直垂放到地獄裡去救乾達多。地獄裡受苦的眾生一見到蜘蛛絲,也都爭先恐後地蜂湧過來攀住它,想要離開地獄。這時,乾達多瞋心一起,用手狠狠的推開眾生說道:「走開!這是我的蜘蛛絲,只有我可以攀上去,你們走開!走開!」

由於乾達多的猛然用力,蜘蛛絲斷了,乾達多和所有的人又再度落到地獄裡面去。佛陀這時十分感慨的說道:「由於眾生自私、瞋恨,一點利益都不肯給人,對人不夠慈悲,不與人結緣,縱使我有心想救他們,也是無可奈何啊!」

所以,佛教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,任何力量都不能主宰我們的命運,即使天神,也無法操縱我們的命運,我們才是決定自己命運的主人,我們是創造自己命運的天才。神明沒有能力把我們變成聖賢,上天也不能使我們成為販夫走卒,成聖希賢都要靠自己去完成,所謂「沒有天生的釋迦」,只要我們精進不懈,慧命的顯發是可期的。

因此,自己的命運要靠自己創造,不能把自己的幸福依賴、寄託在別人身上。一個人的一生,並不是靠父母師長的愛護,就能立身處世,必須有自己的能量,才能成功立業,別人只是助緣,自己才是主因。所謂「天助自助者」,自己不去勤奮努力,卻一味地祈求神祇賜予,這是「緣木求魚」。就如同種田的人,自己不去開墾、耕耘、鋤草、施肥、引水灌溉等,如此即使向神明磕破了頭,也不會有金黃飽滿的稻穗可以收穫。

總之,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,自己才能主宰自己命運。所謂「求神明,拜神明,不如自己做神明」。我們向神明求助,只是增加希望和力量,但終究要自己努力,神明不能給你財富。神明不是我們的經紀人,也不是我們的會計師;聘請一個經紀人、會計師,也要有利潤給他,簡單的幾根香蕉、幾粒蘋果,就能要求神明賜給富貴、發財、平安,這是不可能的。再說,我們求神明,這是建立在貪念上,所求本身就不合法;沒有善因,哪能有善果呢?求神明,應該求其加被,讓自己有智慧、慈悲、勇氣、忍耐,讓自己從信仰中產生力量與智慧,如此才能究竟解決問題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七、佛教講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」,今生的命運如果是前世命定的,那麼佛教是不是宿命論者呢?

答:佛教不是宿命論,宿命論認為:人生的成敗得失、禍福窮通、悲歡離合,都是前世已註定,是由命運之神所掌握,今生即使做再多的努力也於事無補,因此當他遭遇困境的時候,往往認為冥冥中上天早已如此安排,任何的努力都是枉然,於是消沈、沮喪,不知奮發振作,而把自己寶貴的前程委諸子虛烏有的唯一神祇去主宰,甘心做宿命的奴隸,實在可悲。

其實,從佛教的因果觀來看,吾人所受的果報,不管善惡,都是自己造作出來的,所謂「自作自受」,並非有一個神明可以主宰。譬如有人一出生就住在繁華的都市裡,享受文明的生活;有人終其一生,都在荒山野地、窮鄉僻壤營生,日月窮勞,這不是命運不公平,而是因緣果報不同。如經上說:「有衣有食為何因?前世茶飯施貧人;無食無穿為何因?前世未施半分文。穿綢穿緞為何因?前世施衣濟僧人;相貌端嚴為何因?前世採花供佛前。」

〈因果十來偈〉也說:

端正者忍辱中來,貧窮者慳貪中來;高位者禮拜中來,下賤者驕慢中來;瘖啞者誹謗中來,盲聾者不信中來;長壽者慈悲中來,短命者殺生中來;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,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。

從這些偈語可以知道,人間的貧富貴賤、生命的長壽夭亡、容貌的端正醜陋,都是有因有果,並非憑空碰運氣而來,也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縱,而是取決於自己行為的結果,而其結果所造成的影響力是通於三世的。也就是說,佛教講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因果,並不否定前世的善惡罪福可以影響今生的命運,今生的所作所為,也可能影響來世;但不管前世、今生、後世,都非定型,而是可以改變。例如,有人說錯一句話,招來麻煩,但即刻道歉,取得別人的原諒,事情就能化解;做壞事,必須接受法律的制裁,誠心懺悔、認錯,法律也能從輕發落。

因此,佛教的因果觀及業力論不但說明,自己的行為可以決定自己的幸與不幸,尤其佛教主張諸法因緣生,空無自性,命運也是因緣所生法,沒有自性。壞的命運可以藉著種植善緣而加以改變,例如慈悲可以改變命運,修福也能轉壞命為好命。甚至有的人認為自己罪障滔天、惡貫滿盈,永遠無法扭轉命運,其實不然。佛教認為再深重的惡業也可以減輕,好比一把鹽,如果將它放入杯子之中,當然鹹得無法入口;但是如果把它撒在盆子裡或者大水缸中,鹹味自然變淡。罪業的食鹽無論如何鹹澀,只要福德因緣的清水放多了,仍然可以化鹹為淡,甚至甘美可口。又如一塊田地,雖然雜草與禾苗並生在一起,但是只要我們持以精進,慢慢除去蕪雜的蔓草,等到功德的佳禾長大了,即使有一些蔓草,也不會影響收成。

佛教強調三世因果,雖然重視過去的命運,但是更注重現在和未來的命運。因為過去的宿業已然如此,縱然再懊惱,也無法追悔;但是現在和未來的命運卻掌握在我們的手裡,只要我們妥善地利用每一刻真實的現在,前程仍然是燦爛的。

因此,佛教主張不應沉溺於過去命運的傷感之中,而要積極追求未來充滿無限希望的命運。因為佛教並非「宿命論」,而是「緣起論」,一切都取決於因緣條件而定。因緣本身空無自性,若從「諸行無常」、「緣起性空」的真理來看,我們的命運隨時都有很大的轉圜空間,所以我們不能聽天由命,沮喪消沉,空過歲月,應該要有洗心革面的魄力,無論在富貴順達裡,或是貧賤苦厄中,都應該正觀緣起,瞭解命運,改變命運,如此才能創造圓滿自在的人生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八、一般人相信,祖先的墳墓乃至住家的地理風水,可以影響一個人的禍福成敗,請問大師,佛教相信地理風水的說法嗎?

答:中國人自古相信「地理風水可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禍福」,這種說法一直牢不可破的深植在多數人的心中,直到今天,不只買房子、搬新家要看地理風水,就連新官上任,也要改變一下大門方向,換個辦公桌角度,以圖個好風水,甚至家裡有人往生,築新墳更要請來地理師選個好地理,以致台灣到處都可以見到亂葬崗似的墓園景觀。

地理風水真能左右人的禍福嗎?地理風水有其原理可循嗎?佛教對地理風水的看法是,所謂天有天理,地有地理,人有人理,物有物理,情有情理,心有心理,世間上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理,當然地理風水也有它的道理存在。地理是依據地的形狀和天體的方位而決定它對於人的影響力,這是一種自然的常識。因此,順乎自然,可得天時之正,獲山川之利;若違背自然,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。

但是,地理風水雖然有它的原理,卻不是真理,所以佛教不但反對時辰地理的執著,而且主張不要迷信,要從神權控制中跳脫出來。因為從佛教的業力、因果等真理來說,人的吉凶禍福,都是由於過去世的善惡業因而感得今生的果報,並不是受到風水地理所左右的結果。如果它真有這般神奇的力量,每個人只要照著風水地理安置方位,每個人都應該有飛黃騰達的事業、幸福快樂的生活,為何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受苦受難的人?難道他們不希望過好日子嗎?

從佛教的時空觀來講,虛空並沒有方位,譬如兩個人對坐,你的右邊是我的左邊,我的前方是你的後方,到底哪邊才是左,哪邊才是右?哪邊才是前,那邊才是後呢?因此,虛空沒有一成不變的方位,在無邊的時空中,我們真實的生命是無所不在的,你能夠覺悟體證到自己本來面目的時候,你的本心就遍滿虛空,充塞法界,橫遍十方,豎窮三際,與無限的時空是一體的,因此,方位不在虛空中,而是在我們心中。

依此,對於民間一些堪輿師所謂最佳的地理「前朱雀、後玄武,左龍蟠、右虎踞」,說穿了,其實就是「前有景觀,後有高山,左有河流,右有大道」。也就是:

第一、要有通風,前後左右,順暢不阻礙。
第二、要有陽光,採光自然,通風而衛生。
第三、要有視野,廣闊不滯,有靠並能固。
第四、要有道路,出入方便,自與他兩利。

只要能方便生活作息,心中愉悅舒服,那就是最好的地理。故知所謂「地理風水」,是在我們的感受裡。這個地方風光明媚,光線充足,空氣流通,我感受到很舒服,我心裡覺得這是一個好位置,這就是我的地理。我的居家環境,視野遼闊、景色宜人、通風設備良好,這就是好風水。地理風水在我們的生活裡,在我們的感受裡,而不在於那塊地對誰好、對誰不好,也不是什麼樣的風水對誰有利、對誰不利。一切都是「業力」,唯人召感,由於各人業力不同,際遇自然有別,所謂「福地福人居」,即使是龍穴,如果沒有福德因緣,也不見得能待得住。

地理風水不是相信、不相信的問題,他的有無、好壞,是在因緣。例如,同一條街的商店,都是同樣的方向,有的店家賺錢,有的商家賠錢,地理風水在哪裡?同樣一家人,兄弟姊妹,同樣的教育、同樣的父母、同樣的家庭、同樣的成長環境,長大後,成就不一樣,所以,不能一味盲目的相信風水。

但是,一般社會人士對佛法、對自己沒有信心,自己不能做自己的主人,一有了不幸的遭遇,就懷疑是祖墳或陽宅的地理風水不好,於是到處看相算命,把一切付之於神明,讓自己的人生受神明、風水、命運所控制,可不悲哀。

有一個故事說:有一次,颱風吹倒了一道牆,把地理師壓在牆的下面,地理師驚慌地大叫兒子趕快來救命,兒子不慌不忙地說:「爸爸!你不要著急,讓我去找黃曆來看看今天能不能動土。」雖然這是一則笑話,卻說明迷信的愚癡可笑。

佛陀在《遺教經》裡告訴弟子:「占相吉凶、仰觀星宿、推步盈虛、曆數算計,皆所不應。」《大智度論》卷三也提到:「有出家人以觀星宿、日月風雨、雷電霹靂不淨活命者,是名仰口食。」可見佛教不但不主張看風水地理、天象時辰,如果佛弟子以此維生,更為佛陀所禁止,因為這是不正業,也就是非正命的生活。

佛教不相信地理風水,因為地理風水不究竟;佛教主張「人人有佛性」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主權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,黑暗的可以改變為光明,悲慘的可以化為幸福,崎嶇不平的可以成為坦蕩蕩的人生大道。所謂信佛,就是相信自己,凡事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,這比依賴風水地理的支配更具有意義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九、佛教講「自業自受」,但是中國人有所謂「父債子償」,這是否有違佛教的業報論呢?請大師開示。

答:佛教講「各人生死各人了,各人吃飯各人飽」,修行是別人無法代替的;因果業報更要自己承擔,別人代替不了。

話說有一位年輕人信佛十分虔誠,對因果業報深信不疑。但是他的母親沒有信仰,自然不相信什麼因果業報,所以總是告訴兒子:「你不必相信什麼因果報應,果真有因果,就讓我來代替你受報好了。」

有一天,兒子不小心被刀子割傷了手指,他就趁機對著母親說:「媽媽,請您趕快代替我痛一下吧!」這時媽媽終於知道,世間上有很多事不是別人能夠代勞的。

所謂:「父作不善,子不代受;子作不善,父亦不受。」在「自業自受」的定律下,一旦造了業,任何人都替代不了。如《地藏經》云:「莫輕小惡,以為無罪,死後有報,纖毫受之。父子至親,歧路各別,縱然相逢,無肯代受。」一語道破「善惡因果,決定有報」、「因果業報,自作自受」的至理。

因果報應,如影隨形,一個人除非不造業,否則造了業就一定要受報。在《瑜伽師地論》卷三十八說:「已作不失,未作不得。」即使已經成道的佛陀,也有「馬麥之災」,也要償還。

不過,「自業自受」是指自己的「別業」而言,別業之外另有人我之間的「共業」關係。例如,為什麼一群人同生在一個國家,共享山河大地及國家的各種建設與資源,乃至承受一樣的天災人禍等苦難,這就是彼此的共業所招感。

在共業的招感下,有緣的人自然會有「患難與共,禍福同享」的情感。例如,父親偷盜搶劫,外人不會相助,但兒女看在父子親情的關係上,就會去幫忙。因此,父母的業力無論是善業、惡業,都會牽連子女,甚至影響到後代子孫,而且在同業相招的原理下,行善則招感有德者為後代,行惡者則招感敗德者為子孫。

現在社會上有許多有聲望的民代,不但本人獲得選民的擁護、信賴,一旦兒女出馬競選,也能獲得支持。人望,就是父母留給兒女無形的資產。反之,父母素行不良,兒女也會遭受恥辱。例如張志忠任北京市長時,奉命與日本人周旋,被指為漢奸、賣國賊,兒女在學校被人丟石頭、罵他們是漢奸,其實兒女何辜?但因為你是他的兒女,彼此不能沒有關連。

甚至中國人講:「積善以遺子孫,其福必昌;積惡以貽家人,其禍必危。」乃至「父債子償」之說,都是一種共業的牽連關係。「父債子償」不是業力的轉移,而是共通業因的分擔,仍不離「因果」關係,自然也沒有違反業力論。

佛教的因果觀,源自「緣起性空」的道理,佛教講宇宙間的萬事萬物,都是仗因託緣,才有果的生起,而此果又成為因,待緣聚又生他果,如是輾轉相攝,乃成森羅萬象。所以,大至一個世界,小如一個微塵,都沒有實存的自性可言,而因緣不同,果報就會有所差異。

因緣,有外在和內在的不同,外在的因緣是一般因緣,內在的因緣是價值因緣。外在的因緣就如在同一塊田地上播下不同的種子,收成就不一樣,這個種子就是價值因緣。又如:一樣的父母,養出不一樣的兒女;一樣的老師,教出的學生程度也各有不同。外在的一般因緣,如父母、老師,可能相同,但內在的價值因緣,如資質、心力,卻是各有千秋。所以說:因緣有內外,外緣雖然具足,而內因不同,果報自然有異。

因果業報的關係極其複雜,所牽連的層面也很廣、很多,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釋清楚。例如同樣是殺人,有心殺人、無心殺人、過失殺人,動機不同,罪業就有輕重。業力也是一樣,不能只看表相的殺盜淫妄,內中的背景、因緣關係都要去深究。

有人說打死蚊子變蚊子,打死人將來就能變人。這是邪見,因果不是欠人一元就還一元,不是看在錢的價值,有時可能是一條命,或是一生的榮辱。所以因果不是數量上的相等,而是有其另外的價值。

「父債子償」不違因果業報,因為彼此互為父子,本身就有業力的關係。再說,從法律上來講,父親的遺產是由兒女繼承,當然父親的債務也要由兒女償還,除非兒女放棄繼承,否則「父債子償」不但合情合理,而且合乎因果。所謂佛法不離世法,理是通達的,不能這裡這樣講,到那裡又那樣講。

佛教講因果業報,就是「做如是因,感如是果」,「因」到「果」之間,還有一個很重要的「緣」,緣分好壞,對結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。例如,淮南的橘子樹移植到淮北,就成為柑桔,所以品種之外,也不能忽視氣候、水土等其他因緣的培植。

現在的社會非常講究農產品改良,動植物都有專業人員從事研究,對品種的改良、取捨非常嚴格。其實,人也有品種的好壞,品種好的子孫,必然獲得父母的愛護、師長的讚美、國家的重用。如果品種不好,不但成為父母的麻煩,也是社會的拖累。所以每一個人都要檢討自己的種子,是優?是劣?

好的品種,從因緣果報上來說,種子本身是因,是主力,但還需要外緣的助力,才能有好的結果。所以,好的品種如果沒有得到好的因緣助力,可能也難以有好的發育;壞的品種如果得到好的因緣助力,可能也會有出人意外的成長。如民間台語有此一說:「歹竹出好筍」,這雖然未必是絕對的道理,但「因緣」對「果報」確實扮演著重要的支配作用。「因緣果報」的道理深奧而微妙,值得我們好好的深入探究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十、在歷年的空難事件中,常見多人同乘一部飛機,但有人罹難,有人幸運逃過一劫,這是否意味著各人的業力不同,所以結果有別?

答:世間的各種力量當中,最大的力量不是槍炮、子彈,或是無形的神通力,而是行為的力量,也就是業的力量。

在中國民間的故事演義中,描寫黃巢作亂殺人無數時,曾有一句諺語說:「黃巢殺人八百萬,在數在劫命難逃。」傳說黃巢興兵造反,要殺滿八百萬人,兵亂才能平定下來。在小說家的曲折描寫之下,黃巢果然殺了八百萬人,才被剿平。這件事的真實與否,留待歷史去考證,我們現在要談的是所謂「在數在劫」的問題。

什麼叫「在數在劫」?就是業報難逃的意思。如剛才所問,在歷次的空難事件中,常見有的人原已訂好機位,卻因路上塞車趕不上,因此幸運的逃過一劫;有的人則在飛機起飛前,臨時補位,於是趕上了死亡班機。甚至有的人一生不肯出門,經不起親友熱情邀約,第一次搭機出國,就此一去不返。更有的時候,同一班失事飛機中,全機的人都罹難了,只有一人生還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簡單的說,這就是各人的業報不同所致。

類似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,可以說每天都在各地不斷的發生。例如,台灣九二一地震中,有一對從加拿大回國的夫妻,不早不晚正巧趕上這次的大災難而身亡。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發生時,當飛機撞上世貿大樓,並非應聲倒塌,而是經過一個多小時後才因高溫融化結構體而坍塌。一個多小時使得大樓內許多照理說應該喪命的人得以逃生,但也因此造成許多前往救援的警察及消防人員本不該死卻殉難了。

在那次幸運逃生的人當中,有一位國際佛光會紐澤西協會會長魏建國先生,在事發當時,他正在該棟大樓的七十四層辦公室內準備上班。飛機撞樓時,一陣搖晃,經驗告訴他,大樓出事了,閃過腦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趕快逃命!雖然過程歷經艱難辛苦,總算逃過一劫。此事件不但讓佛教的許多真理顯露無遺,也讓許多人對「無常」感受深刻。

此外,二○○三年十一月三日凌晨,大陸湖南衡陽珠暉區永興綜合樓發生火災,在救火過程中,這棟八層大樓突然坍塌,當場有不少警消人員因此殉職,而大樓的住戶卻能安全逃生。

為什麼同樣身臨險境,有的人能夠有驚無險,逢凶化吉,有的人就沒有這麼幸運?背後到底有什麼力量在左右?其實這就是共業與不共業的關係,也就是際遇、感受相同與不相同的業。例如,那麼多來自不同國家、不同城市、不同方向、不同身分的人同搭一機而死,這就是「共中共」的業;當中有的人因為錯過班機,或是大難不死,這就是「共中不共」的業。

業,到底是什麼?業就是「行為」、「行動」或「造作」的意思。我們每天的行為造作,匯聚成一股極大的力量,決定一生的幸與不幸。業來自身行、口說、意想,業有善有惡,善惡業力,決定不失,所謂: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;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」也就是說,眾生除非不造業因,否則善惡種子永留八識田中,不管時間久暫,一旦遇緣,必起現行。因此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》卷四十六說:「不思議業力,雖遠必相牽,果報成熟時,求避終難脫。」

不過前面說過,業的定義是「作如是因,感如是果」,一切都離不開因果關係。因果雖然不能改變,但是因和果之間還有一個「緣」,因為有「緣」的加入,其結果就不一樣了。例如一棵大樹的長成,本身的種子可以決定果實的酸甜、大小,但是成長過程中的土壤、水分、肥料、空氣、陽光等助「緣」的條件好壞,都可以影響結果的品質。

因此,佛教的業報說啟示我們,如果你希望遇事都能逢凶化吉,都有貴人及時相助,平時要就種善因、結好緣,因為我們的行為決定我們的人生,造了什麼樣的行為,就會有什麼樣的果報。行為就是業,每個人的所作所為不同,自然會有不同的人生際遇,以及截然不同的命運。所以,瞭解因緣果報的道理,讓我們更能掌握自己的未來,開創自己的前途,真正成為自己命運的建築師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十一、在醫學上有基因遺傳的說法,所以兒女的長相、性格會受父母影響,不知命運是否也會遺傳?

答:近代科學家對基因工程的研究發現,基因(Gene)就是遺傳的主要因子,他是由許多的DNA去氧核醣核酸)所組成,舉凡疾病的產生、壽命的長短、性別的決定、長相的美醜等,都與基因有關。此一發現不但解答了人類探索已久的遺傳奧秘,並且逐漸解開生命進程的神秘面紗。

基因工程與細胞工程、發酵工程、?工程,合稱四大生物工程。基因工程的研究成果,目前已廣泛被應用在人類的生活中,包括醫療、環保、農畜牧、食品工業等方面,都受到基因學的影響而有重大的突破。例如,日本找到喚醒種子的基因、韓國通過基因差別鑑定野山蔘、美國開發出含 DNA 的防晒霜,可有效預防皮膚癌等,尤其英、美、中等各國成功的誕生出複製羊、複製牛,甚至複製人的出現,更寫下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。

儘管基因科學昌明,對生命的改造工程起了極大的影響(其實應該說是身體改造,不是生命改造),但是基因的發現,更加說明世間上無論什麼事情,都與緣起、業報、因果脫離不了關係。

「基因」其實就是佛教所說的「業」(karma)。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就發現了「業」的奧秘,直到現代科學家才把「基因」使用在人類的社會裡,由此更見佛陀的智慧高人一等。

談到基因(業)遺傳,不但能影響自己的未來,甚至影響下一代,這是必然的。例如:兒女的長相、後裔的賢愚、族群的性格等等,都與基因遺傳有關。

基因號稱為「生命的密碼」,當然能影響生命未來的福德因緣、智愚好惡,因為人體裡有了「基因」的因子,以基因為本,再加上社會環境等外緣的影響,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結果。此中應該有共業、別業的關係,有的能夠影響或是遺傳給後代,有的則因自己的業因勢力強大,不受外力影響。因此,平凡的父母可能生出資優生;反之,傑出的父母也可能生出低能兒。或者有時候父母不好,卻是子孝孫賢,有時候賢人也會生出土匪強盜的兒子,也就是所謂的「不肖子」,一點也不像父母。

總之一句,佛教以自業為主,但是受到宇宙萬有的關係,也會受到他業的影響,所以最後總離不開緣起,經過因緣和合就會產生其他不同的結果。

至於說命運會不會遺傳?我們讀過中國歷史,看到古代帝王專制時代,臣下一人犯罪,往往「誅連九族」,不但「禍延子孫」,甚至及於「祖宗八代」,就知道所謂「不是一家人,不進一家門」,既是一家人,就得「患難與共」,彼此成為命運共同體。乃至過去美國的黑奴制度與印度的首陀羅階級,他們的子孫世代都逃脫不了當奴隸的命運,這就是共業的牽連。

此外,現代人愈來愈重視胎教,認為母親在懷孕時,如果性情慈悲、溫和、尊重,常行善事,所謂種善因,得善果,將來兒女出生,必定能受到母親性格遺傳的影響,這就是胎教。

先天的胎教好,加上後天有良好的家教,兒女往往比較優秀。不但本身所具備的條件優厚,加上有好的家世背景,將來在社會上比較有發展的機會,前途也能一帆風順,這在一般人看來,總認為這樣的好命是受父母、祖先庇蔭而有。

其實,不管今生投胎的家世如何、父母賢明與否,乃至自己的智愚美醜,與其說是父母命運遺傳的結果,不如說是自己的業因感得的果報。因為業有約束性,如天才的資賦並非人人能有,視父母的遺傳因子而定,受父母及祖父母、曾祖父母等一代又一代的影響而增減,這是先天的業。業,也有可變性,一個人的禍福休戚,不是命中註定,不是天生如此,也不是一成不變,一切得失成敗還要看個人日夜呼吸之間是行善或為惡,善得善報,惡得惡報,這是後天的業。所以,命運的軌跡其實是寫在自己行為的因果上,這才是佛教「因緣果報」的思想理論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十二、佛教講「因果」,種了「因」,一定會受「果報」,那麼壞人一旦做了壞事,是不是就永遠沒有得救的機會了呢?

答:長久以來,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,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,善惡決定有報的「因果觀」,一直深植在中國人的心中,成為一股維繫社會道德的無形力量,並且發揮懲惡勸善的功能。

其實,佛教所說的因果,不僅僅是勸人行善的說辭,它是宇宙萬有生滅變化的普遍法則,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,所謂「作如是因,感如是果」,它不僅僅是一門理論學問,而是日常生活中處處可以印證的真理。如《因果經》有一首偈語說:「富貴貧窮各有由,夙緣分是莫強求;未曾下得春時種,坐守荒田望有秋。」世間上無論好壞、善惡、得失、有無,都有其因果關係,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脫離因果法則。

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觀點來解釋因果,致使一些不解佛法的人,一聽到因果便斥為迷信,或是感到畏懼。如剛才所問,壞人造了罪惡,是否就永遠沒有得救的機會了呢?答案是肯定的:可以得救!因為佛教有一個偉大的「懺悔」法門。

在佛世時,中印度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,因為弒父篡位,後來業報現前,身上長滿了很多的癰,心裡不時悔恨交加,後來經過耆婆指引,向佛陀求救。佛陀對阿闍世王說:「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得到快樂和幸福的結果,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,一是造罪知道懺悔的人。」

懺悔,是佛教很重要的思想、法門,平時我們的衣服髒了,身體有了污垢,都要清洗、沐浴,才會舒服自在;茶杯污穢了,也要洗淨,才能裝水飲用;家裡塵埃遍布,也要打掃清潔,住起來才會心曠神怡。這些外在的環境、器物和身體骯髒了,我們都知道要拂拭清洗,但是我們內心染污時,又該如何處理呢?這時就要用懺悔的法水來洗滌,才能使心地清淨無垢,使人生有意義。

如何懺悔?佛經裡舉出戒律門懺悔、功德門懺悔、無生門懺悔等,教我們要對諸佛、父母、子女、師僧、良友等對象懺悔。另外,平時我們也可以透過說好話、捐善款、勤勞服務、成就他人等方法來懺悔。

懺悔是我們生活裡不可缺少的美德。懺悔像法水一樣,可以洗淨我們的罪業;懺悔像船筏一樣,可以載運我們到解脫的涅槃彼岸;懺悔像藥草一樣,可以醫治我們的煩惱百病;懺悔像明燈一樣,可以照破我們的無明黑暗;懺悔像城牆一樣,可以攝護我們的身心六根;懺悔像橋樑一樣,可以導引我們通往成佛之道;懺悔像衣服一樣,可以莊嚴我們的菩提道果。《菜根譚》裡說:「蓋世功德,抵不了一個矜字;彌天罪過,當不得一個悔字。」犯了錯而知道懺悔,再重的罪業也能消除。

因此,一個人萬一不慎造下了惡業,只要懂得懺悔、發願,行善、積德,並且「隨緣消舊業,更不造新殃」,就能洗滌業障,離苦得樂。因為佛法講「緣起性空」、「諸行無常」,罪業也是無常變化,空無自性的。所謂:「罪業本空由心造,心若滅時罪亦亡;心亡罪滅兩俱空,是則名為真懺悔。」罪業是事相上的,本性上則是清淨無染;罪業是有為法,自性是無為法。在無生門的懺悔方法裡,只要一念不生,不起一切的妄念惡想,就是真正的懺悔。如果進一步證悟到真如不動的自性,一切罪過自然不懺自除了,所以「心若無作,就是成佛」。

在佛光山的大願殿有一首對聯,上書:
永念親恩今日有緣今日度,
本無地獄此心能造此心消。

說明罪業如霜雪,本無自性,不過是一時的沾染執縛而已,如果用般若智慧的陽光去觀照它,自然能夠溶化。所以再多恒河沙的罪業,都是有始有終,唯有佛性真如的生命,才是無限的生命。

《法華經》裡有一種「性具」思想,說明凡夫一念「具」足無明與法性。同理,作為事物之理體、成佛之根據的法性,也同樣「具」足善惡染淨。雖然在我們的本性中,行為有善惡,善惡皆有報,但只要積極行善,善苗長大,雜草就起不了作用。

「性具」思想是天台宗的根本特色。「性」,指法界性、法性、真如,或稱本、理、體。所謂性具,就是真如理性本來具足世界一切迷悟因果之法,這稱作理具三千;此理具三千對每一個別眾生隨緣現起,則稱作事造三千。所以在世間法來說,無明煩惱是無始無終,但從出世法來講,成佛就沒有煩惱,所以是無始有終。

人的罪業,如田中雜草,會妨害禾苗的生長,但如果勤於除草(不犯過失,常行懺悔),有大願的功德禾苗,罪業的雜草自然就不會礙事。罪業如鹽,善業如水,一把鹽放在一缸水中,自然可以把鹽味稀釋淡化,因此,多行善因,多聚善緣,極為重要。

因為佛教有懺悔法門,只要自己懺悔發願、勇敢認錯、勤做功德,就可以將功贖罪。如大乘佛教裡,主張一闡提都能成佛,都能給予希望,乃至犯了五無間罪的眾生,都有得救的機會。一個做錯事的人,只要懺悔發願,願力的大水就能淡化業障,千萬不能一錯再錯,所謂「浪子回頭金不換」,佛教也倡導「回頭是岸」,只要我們懂得回頭、轉身,就有得救的機會,只要我們誠心懺悔、修福,就如同蛹破繭而成蝶,花開苞而綻香一樣,則人生的前途必然光明無限,希望無窮。

《Source : 取自星云法师文集 - http://www.fgs.org.tw/master/mastera/library/default.htm》

Wednesday, October 29, 2008

夫妻四要

男大婚,女大嫁,乃人伦之始。男女成家立业,结为夫妻以后,一定要同心协力,彼此之间,互信、互谅、了解、体贴,是維持家庭祥和安乐的重要因素。以下「夫妻四要」,貢獻給有心组织和乐家庭的夫妻:

第一、要一隻眼睛:男女双方,在还沒有结婚之前,可以用兩眼把对方的缺点、优点、性格好坏,看得透徹,看得明白。但是结婚以后,成为夫妻了,要用一隻眼睛,以一心一眼相待,不要用許多眼睛來分析对方,或者看得太过仔细,算計清楚,这样的夫妻感情才会持久。

第二、要一心兩人:夫妻是來自兩个不同家庭背景、兩个独立个体、兩种不同性格的结合。既然能在一起,就要相容、相爱、相助、相成,一心一意的真心相处,才能发挥夫妻共同体的信心、力量,相互扶持。

第三、要一句好话:俗语说:「爱情是甜蜜的;生活却是现实的。」做了夫妻,朝暮相处,許多现实的問题都会跑出來,不像谈恋爱的時候,都是你儂我儂、甜言蜜语。所以夫妻之间,更要每天营造美好的生活气氛,这不外乎多一句赞美的好话。有時候,一句甜言密语、一句赞美,比赚多少金钱、買多少礼物送給对方还要重要。因此,一句好话加油打气,是感情的潤滑剂。

第四、要一个意见:夫妻要能和睦相处,往往需要先经过共患难的日子。俗语说:「要作神仙眷屬,先作柴米夫妻。」如果夫妻之间,在面临問题挫折的時候,意见相歧,看法南轅北轍,怎能共同解決生活的艰难?如何一起度过难关?所以,夫妻雖是兩个人,但是不论在什么時候,意见看法一致,才能同心,节拍步调一样,才能同鸣。如此,这个家庭一定会平安和乐。

所谓「千里姻緣一线牵」,夫妻共同组成家庭,必定有深厚緣分。要珍惜这好因好緣,这「夫妻四要」,可以参考。

第一、要一隻眼睛,
第二、要一心兩人,
第三、要一句好话,
第四、要一个意见。

《Source : 取自星云法师文集 - http://www.fgs.org.tw/master/mastera/library/default.htm

夫妻如何相处?

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:女子绝对不是男子的寄生虫;男子绝对不是女子的牛马。家庭的组织,是双方分工合作的,各有长处,互敬互补,方能和谐持久。

一对夫妇,由恋爱而结婚,在恋爱时期,倘使互相不用真诚坦白的态度,专以隐己之恶,扬己之善的技巧来博取对方的欢心,这样的恋爱假使成熟,就要结成不良的后果。往往到了结婚以后,以为双方的名分已经确定了,夫妇的关系已有保障了;于是彼此过去抑制自己,博取对方欢心的观念就改变了。一切行为就处处随便,以为夫妇间不需要尊敬、客气,反以为尊敬、客气是虚伪的假面具。而不知夫妇间最需要的是尊敬、客气。倘不体谅对方的关心,反怪他为麻烦,不赞美对方的谦逊,而说她卑下;再不客气的还企图屈抑对方,以迁就自己。逐渐的,彼此把所有的劣点毫无顾忌的暴露出来了,结果日久生厌,只觉得对方的可憎了。诚如佛在《无量寿经》里说:‘自妻厌憎’,和《玉耶女经》里说:‘见夫不欢’ 。彼此厌憎不欢,于是双方感情转趋破裂,甚至造成不幸的悲剧。那末,怎样才能够保障夫妇终身亲爱的幸福呢?那就遵从佛陀的教导,有二点要注意而加以修养:一言色相和,二忍受。

(1)言色相和
佛说:‘言色相和,无相违戾’。这是夫妇间精神生活的要素。双方的言语能够和软,面色常带笑容,那感情还会违戾么?‘体谅’ ,在夫妇间是很重要的。倘不肯体谅,互相指责,那言色就不能够相和了。指责是破裂感情的礁石。天台人有句谚语:‘耳朵要好话听’。指责会引起对方的恶感,以为你在轻视他,讥笑他。于是来一个反唇相讥,或者恼羞成怒。彼此都发火了,这岂不是自讨苦吃吗?对方倘有错误,要纠正他时,切忌率直;要婉转地用商量的口吻,贡献意见。对方倘有长处,要给与真诚的欣赏和称赞,而且要常常称赞。《华严经》里说:‘常作润泽语,柔软语,闻者喜悦语,善入人心语,风雅典则语’。不可作‘蛊犷语,苦他语,令他嗔恨语,如火烧心语,能坏自身他身语’ 。我们出言吐词,要时时自己省察,不要伤害对方。

‘修行’是修改错误的观念、言语、行为。我们若是决定‘修行’ ,就得先从言语上修改起,从‘让’字做起,能够做到‘言色相和’这一步,夫妇的生活,便会常在和煦春风之中了。

(2) 忍受
夫妇有时因生理或心理的变动,性情就难免异状。有时因环境不尽满意,言语举动略改常态,这都是常有的事。设使双方不能遵守佛的‘忍诫’,两不相让,而起口舌争强,意气用事,那末感情就要发生裂痕。你使对方气恼,你自己也决定免不了气恼。这是损人不利己的,又何苦去做这种愚蠢的事呢?

忍受是要培养的。当对方火气很旺的时候,我纵有充分的理由,也应该暂时让他,不和他辩论,不得已时,或出外暂避锋头,等到对方的怒气消除以后,才和颜地告诉他,刚才的退让并不是理屈示弱,实在因为要避免家庭失和啊。这是寓刚于柔的御夫和御妻术,持之以恒,对方没有不被感动的。‘柔能克刚’的真理,我们是很有机会可以应用一下的。

还有,逢到对方发火骂人的时候,应当记住天亲菩萨的话:‘骂者有二种:一实,二虚。若(对方所)说(是真)实者,我应生惭。若(对方所)说(是)虚者,无预我事,犹如响声,亦如风过,无损于我,是故应忍’。所以能够做到‘无相违戾’的,不独自己减少气恼,就是对方也能够觉悟,容易受我感化,家庭间就可相安于无事了。

(3)夫妻如筷子
佛教是不赞成结婚的吗?当然不是。不过,佛教的确赞叹出家的功德,那也并不等于反对在家人结婚,信了佛教的人也不会都该出家。其实,唐宋时代,在家的佛教非常兴盛,我们可以从敦煌石窟的文字记载、图画、或雕刻中,看到许多关于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描述。宋、元朝以后,佛教渐渐隐遁山林,与人世间渐渐疏远,因而造成一般人认为佛教是仅属于出家人的错误观念。很多父母,如果发现自己的子女亲近道场、亲近法师,就会很担心他们出家。事实上并不尽然!出家不是消极地逃避,仅有极少数人适合出家、出得了家。

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础,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,就非常重视家庭生活,重视夫妻之间、亲子之间,如何彼此相待。甚至还有经典讲到结婚之后,怀孕、生子的事。例如《善生经》、《玉耶女经》,均对夫妻亲子有明确的伦常原则。《中阿含一三五经》亦明言:‘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。’‘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。’并说:若人慈愍妻子者,必有增益,则无捐耗。’由此可知,佛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。

有个比喻很形象,夫妻要像筷子一样的地位平等,长短相适。筷子长短大致相当,而且彼此相对独立,夫妻亦然。男女地位的平等,是维系美满家庭的根本要素,可是,有的人却自恃自身条件优越,对对方盛气淩人、颐指气使,或暴躁泼悍、任性专横……显然,大男子主义、大女子主义和尊卑、主从、贵贱的夫妻关系,都难有幸福婚姻可言。

夫妻要像筷子一样互帮互助,目标一致。筷子只有配合默契,才有‘收获’。和谐的夫妻感情贵在志同道合,比翼双飞。因此,情感上的体谅,生活里的体谅,挫折前的互慰,事业中的互勉……在夫妻间应是不可缺少的。只有难关共度,携手共进,才会使爱的‘横杆’不断升高。

夫妻要像筷子一样冷热不辞,甘苦与共。筷子不惧高温寒冷,能纳酸甜苦辣。和谐的夫妻关系也该如此。

夫妻要像筷子一样方圆相间,灵机应变。这是因为筷子上方下圆,而使我们的手法能灵巧自如,变化万千。夫妻相处,同样需要这样的‘方圆’艺术;既坚持原则,同时又乐于欣赏和赞美对方,对对方的缺点不苛求;善于相互适应,不试图去‘改造’对方。而要改善自己。

夫妻如筷,愿天下夫妻都能如此。

(4) 化解家庭矛盾有技巧
居家过日子,没有勺不碰著碗的。出现家庭矛盾后,如果不考虑言行、场合,甚至采取一些简单、粗暴、过激的行为,不仅不利于矛盾的化解,反而会伤害夫妻感情、激化矛盾。因此,化解家庭矛盾也应讲究技巧和艺术性。

a) 是避。解决家庭矛盾,不能伤害感情和对方的自尊心,既要避免动拳脚,又要力避使用‘离婚’等极易伤害感情的言词,同时还应注意场合,尽量避开他人。

b) 是缓。由于夫妻双方都在气头上,假如这时急于解决,难免会有一场屋檐下的‘战争’,这样对双方都会造成极大伤害。因此,最好的办法是先忍一忍、缓一缓,将矛盾或问题暂时放置起来,等心平气和后,再选择适当的方式或机会解决。

c)是选。选择合适的时间、地点更有利于矛盾的解决,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。如在融洽、和谐的气氛中,双方处于轻松的心境,容易做到宽容、让步、理解和沟通。

d) 是绕。绕开正题,借助对方那些乐于谈论的话题,适度加以引申、发挥、旁敲侧击,启发诱导,含蓄而委婉地道出自己的观点,表达自己的意图。

e) 是笑。用风趣、幽默的语言和行为,消除对方的逆反心理和敌对、抵触情绪,使之破涕为笑,在笑声中融洽气氛,营造宽松的心境,使矛盾自然而然地得到淡化、和解。

(Source: 出自《居士学佛100问》)

Tuesday, October 28, 2008

幸福人生 - 夫妻和睦之道

大德蔡礼旭老师主讲 - 幸福人生讲座

夫妇关系不可小视,对于家庭至关重要,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关系。我们曾请教过少管所所长,关进少管所里的孩子十之八九都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。父母关系破裂,孩子很难受到良好的教导。他们做人做事就没有辨别善恶的能力,很容易被引导到错误的道路上去。所以离婚率一定会带动犯罪率,犯罪率愈高,整个社会人心就没有安全感。因此夫妻和睦、家庭稳固之道是现在这个时代至关重要的一门大学问。

除了教育孩子之外,家庭的气氛也需要夫妇来经营,家庭气氛一好,孩子在这样的环境成长就会人格健全。现在我们环视周围,夫妻关系冲突大是普遍的现象。其实不只是夫妻会冲突,自己还会跟自己发脾气,因为人的心量愈来愈小,只看到别人缺点,都没有自我检讨的态度。

一次我同一群朋友吃饭。其中有四个女性,三个已经离婚了,一个准备离婚。我了解之后,非常紧张,我们读圣贤书,一定要力挽狂澜,阻止这件事情。因为只要离婚,孩子人格想健全就不容易了。

我就开始讲夫妇相处有一句真言,只要坚守这一句真言,你的婚姻绝对可以白头偕老。话说完之后,他们眼睛瞪得很大,耳朵都竖起来了。真言是:「从结婚以后,只看对方的优点,不看对方的缺点。」话才讲完,朋友马上眉头皱起来,回答说:「好难哦。」还曾经有一个女士听到此话后不假思索,直接回答我:「没有优点。」我接着就问她:「我真佩服你,你先生没有任何优点,你还嫁给他?」所以我们要冷静一下,障碍不在外面,障碍在自己的内心。

我常常就会请这些朋友坐着时光穿梭机,回到从前,不然人都容易健忘。我就会跟他们讲:当结婚前热恋的时候,每天都想着能够给她吃什么好的,穿什么好的,玩什么好的。那个时候的心境就是,我能为对方做什么?这个是从前。

当对方念念都为你着想,你就是在那种爱的感受里面很舒服。所以看中国字,「爱」是一个受,心在一个受当中。所以爱就是,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,叫「爱」。现在的人拿着爱伤害别人,压迫别人,控制别人:我很爱你,所以你应该替我做什么。我很爱你,所以你不准出去。

我们要能真正了解,爱确实要替对方着想,彼此感受就很舒服。但是结婚的时候,证书一签下去之后心态变了,变成「他应该替我做什么」。从原来我能替他做什么,变成他应该替我做什么。好,当有一个人每天站在你旁边:你应该替我做什么。你的感受会不会压力很大?会不会不舒服?一念之间就从天堂跑到地狱去了。

有一个人,遇到了小天使,小天使就跟他讲:我带你去看天堂和地狱。这个人就说:「好,我先看地狱。」到了地狱,看到一排长桌子,两旁都坐了人,他们正准备吃饭。统统坐定之后,桌上有很多菜,拿的筷子都是一公尺长。开动后,所有的人,拿起筷子夹起来,拼命要往自己的嘴巴送。结果看到这些筷子都在打架,菜也没夹起来,掉了满地。所有的人不只是筷子打架,眼睛也在打架,很凶,不断地怒视对方……令人不忍再目睹下去。

到天堂之后,这个人赫然发现,桌子还是那张长桌子,两旁还是各坐了一排人,筷子还是一公尺长,他就觉得很纳闷。但开动之后,所有的人菜夹起来,都往对方的嘴巴里送,大家配合得很好,其乐融融。

念念都想着别人,「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」,「爱人者人恒爱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」。所以一念自私自利就在地狱;一念处处为人着想,就到了天堂,那个气氛非常和睦,天堂跟地狱只在一念之间。夫妇关系如何从地狱爬到天堂,也在我们的一念之间。

当我们处处替对方着想,当我们处处懂得欣赏对方的优点,整个家庭气氛马上就变得和乐。

当先生今天晚一点回来,你能处处替他着想,留一盏灯给他,睡前煮好一碗面放在厨房,在客厅的灯底下写了一个纸条,上面写着「面给你煮好了,趁热吃」。夫妻之间的互动不见得要用言语,你点点滴滴的动作都可以表达对他的一种关怀之意。夫妻的情感愈好,家里气氛好,孩子的教育自然就会愈来愈好。夫妇之道是门大学问,它是人际关系里面最亲密的一环,所谓「夫妇同室」,同一个房间,比父子关系、兄弟关系还亲密,父子、兄弟是同一个家庭,单位又更大了。所以夫妇关系的人际这一环一定要处得好,才会让你的孩子学到好的人与人相处的这些学问。

我们看一下,夫妇相处应该怎么样去互动,除了刚刚我们提到的要欣赏对方的优点,要懂得关怀对方之外,在圣贤的教诲当中提到可用四个方法来让夫妻和睦。第一个方法是多请客、多送礼。诸位朋友,你多久没有送太太礼物了?你多久没有送先生礼物了?可能蓦然回首,好象结婚以后就没送过。先生每次到外地去出差,到外地去旅游回来,给太太买个小礼物,太太接过来,心里很温暖,觉得你走到哪里都想到她。女人是最容易满足的,只要你让她感觉是在乎她的,她确确实实会任劳任怨,回报给你一个温暖幸福的家。

第二个要「爱语」,多讲一些关怀的话,夫妻之间的言语不要太冲,不要太直接。比方说先生乱吃东西,久而久之会把身体搞坏,很多太太一看就沉不住气,马上就骂了:「你吃这个以后会得高血压你知不知道!你吃这个以后就得糖尿病了。」他会怎么说?「我得糖尿病就糖尿病,不关你的事。」太直接的话会起反作用,应该爱语,让他听了舒服、能接受。你就可以告诉他:「老公,你的健康是我一生的幸福,是孩子一生的保障,你的健康太重要了,所以你吃东西要特别小心,这个东西对身体不好,这一包吃完之后就别吃了。」你不要当场给他抢过去。这一些「爱语」要靠我们用心去讲,可以感动先生,珍重自己,为全家负责。

第三个要「利行」。「利行」就是处处让他做什么事都很顺,推他一把。其实最好的利行就是我们把家里都照顾得很好,孩子也教育得很懂事,这样先生在外工作心里很放心,很安慰,他就会做得很起劲,也能够全心全意在工作上,也不用常常担心家里的事,所以这个就是成就他的事业,成就他的行为,这个叫「利行」。甚至于在先生跟一些朋友或者亲友谈话的时候,你也可以帮他记一下。有时候事一忙他忽略掉的时候,你刚好提醒他,先生会觉得有你在身边特别放心,特别能帮助他,这个也是利行。假如太太不只没有利行,还常常扯先生后腿,那这个就危险了。所以我们要时时看到另一半的需要,就能够去利益他。

最后一个是「同事」。这个同事的前提一定要建立共识。家庭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就是经济要稳定和孩子的教育要做好。当夫妻彼此有这个共识,夫妇相携一起把这个家庭营造好,这就是同事。而彼此还有一个责任心,要当现在这个社会的模范。我们要定位自己演出好夫妻的模范,让其它的夫妻看到我们之后会羡慕。不只是当夫妻的榜样,因为有这样的共识就能够养出好的后代,养出好的后代就能造福家族、造福社会,这个事业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。所以夫妻若能一起来正视家庭责任和价值,则双方在共同努力的时候,会觉得内心很踏实、很坦然、很幸福。

Monday, October 27, 2008

幸福人生 - 朋友相交五要点

大德蔡礼旭老师主讲 - 幸福人生讲座

(1) 劝诫
在《孝经》里面有一句话叫「士有争友,则身不离于令名」,一个读书人只要有肯劝诫他的朋友,他一生就不至于会身败名裂。一个人最容易犯下过失的时候绝对不是低潮的时候,而是人生很发达的时候,往往会得意忘形,这个时候只要有好的朋友,他一定会尽他的本分来劝告我们,让我们保持清醒,及早回头。所以当朋友有所过失,或者朋友一些思想观念有所偏颇,我们应该去劝谏他,去引导他。这是我们为人朋友的本分。而且规劝别人还要看看时机情况,所谓「扬善于公堂,规过于私室」。所以我们要洞察时机。「交浅不言深」,也是时机问题。

我们来思考一下,当我们劝别人以前,一定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,当朋友信任我们,重视我们,我们讲的话他就会比较认真去听。当你对他的付出愈多,他能够去感受到你的关怀,自然对你的信任就深,一有信任,朋友的基础就扎得很坚固。

当信任都建立好之后,要能把一件事做圆满要有高度智慧,所谓「人情练达皆文章」。所以信任够了之后,当我们在劝的时候还要观察时机,而劝别人,还一定要先反观自己的存心。我的一些学生很喜欢告状,过来说某某同学怎么样,某某同学又怎么样。我没有急着要去处理另外一个同学,我会先问这位同学说:「你告他的状,你存心是要帮他,还是幸灾乐祸?」这个孩子想了一下,没说话。我接着说:「假如你是真心要帮助这个朋友,那你不需要来跟老师告状,你可以直接好言好语去劝这个同学。」一些比较善良的学生真的听懂了。一会儿,两个同学手拉手走过来,那个被劝的朋友就说刚刚某某同学劝我,他很替我着想,那就一团和气。假如你不去引导孩子看自己的存心,到时候这个学生来告密,那个来告状,蔚为风气,你会忙得焦头烂额,到最后你还会拍桌子:「好了,不要说了,怎么只看别人的缺点!」所以劝别人,我们要先问自己的存心如何,是真实的希望对方好,那你这件事会做得圆满,因为人有真诚心,一定会想到好的方法,进而去做。

《弟子规》就教给我们很多正确有益的方法:「亲有过谏使更,怡吾色, 柔吾声」告诉我们劝谏时所应有的「怡、柔」态度;而「谏不入悦复谏」的「悦」是让我们把握最能接纳谏言的时机;「复」是教诫我们要反复、耐心地劝谏,即使数十年也能无怨无悔。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,劝别人还有很多的功夫自己要去提升,当我们面面俱到之后,朋友会常常能够接受我们的劝告,进而对他的人生、对他的家庭有所助益、有所帮忙。

(2) 关怀
古代的人很重朋友的情谊,常常是为了一个朋友的情谊,会赶三个月山路去看一个朋友。而我们现在的人,朋友可能二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,自己回到家里沙发一坐,懒洋洋的。可能很近的朋友,半年、一年都交往不到一次。中国话说「见面三分情」,当人不常见面之后,也不知道最近朋友发生什么事,你根本没机会关怀。

卢叔叔他有一位认识了十七年的朋友,十七年前他就知道这位朋友一定会败下来。所以古代的人很厉害,有智慧的人也很厉害,看到他的言语行为就可以推断他往后可能会有什么际遇发生。

因为他这位朋友年轻的时候一下子就飞黄腾达,资产上亿,所谓「少年得志大不幸」,一有钱之后,恃才傲物,觉得自己很有钱,啥都可以办得好,事业飞黄腾达之后,他的傲慢心就起来了,别人的话也听不进去。在这段时间之内,因为听不进,卢叔叔就静静地观察。

等到他的事业衰下来,从上亿的资产变成负债,以前那些跟着他趋炎附势的朋友一个都不剩的时候,卢叔叔就每个礼拜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帮他解决财务问题。卢叔叔在外面人家请他当顾问,一个月只有十几个小时就要给他顾问费六千块。而这位朋友没有给卢叔叔分毫,车钱、飞机钱还要自己出,就这样连续几个月帮他解决财务问题。患难当中朋友对卢叔叔的信任愈来愈高,这个朋友的缘扎了多久?扎了十多年。此时,再把圣贤教诲送给他,因为真正能解决他人生问题的绝对不在给他多少钱,而在于给他正确的思想观念,这个才能根本解决。卢叔叔对朋友的关怀长达十七年,付出不求回报,纯是一颗利人的心。让我们后生晚辈从心底生起敬佩。卢叔叔堪为人友楷模。

古今中外这种对朋友的关怀道义,比比皆是。我们看到红楼梦里面有一个角色刘姥姥。刘姥姥虽然不识字,但是可能从小父母就告诉她,对父母要孝,对朋友要有道义,她学的是真正的大道——伦常大道。所以当整个贾家,从飞黄腾达到整个跨下来的时候,门庭若市的景象完全不见了,没有人再去拍马屁,更没有人再来关怀,只有刘姥姥还煮了点东西送给他们吃,甚至于他们的后代还被刘姥姥接到乡下去抚养照顾,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信义、有道义。

不识字的人有没有受教育?不识字的人不见得不懂教育,能够让一个人懂得做人的道理这就是教育。如果读了十六年的书,对人都不懂得去关怀,他也没有受过真正的教育。

我们现在身旁有多少像刘姥姥这样的朋友?朋友的本分就是要处处关心,处处慰问,让朋友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这分爱护,这分情义。现在人与人当中人情比较淡薄,人情愈淡薄,人的内心觉得生活愈没有安全感,愈空虚,觉得好象没人可以信任,这样的人生没有味道。人生要有天伦之乐,人生要有恩义、道义,过起来才会觉得很踏实,很舒服。所以当我们主动去关怀别人,自然而然就会带动人与人当中的互爱互敬。有些朋友就说:「为什么先生不先对我好?为什么朋友不先对我好?」人生假如常常在等着别人对我们好,那实在是太累了,而且又等得患得患失,每天情绪起起落落,这样很容易得忧郁症,得内分泌失调。而在我们主动去关怀他人当中,你更能感受到施比受更有福,你内心的状态会更好。在看到别人需要伸出援手的时候,你会更体会到生命当中的价值,所以我们一定要主动关怀帮助,「爱人者人恒爱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」。而且交朋友不只要关怀他本人,还要关怀他的家人、亲友。

当我们主动的去关怀对方的父母,对他的家庭就是一种助力。朋友跟朋友之间能够在家庭、事业、工作上互相帮助,互相提携,整个朋友关系就会愈来愈好,所以我们说酒是愈陈愈香,朋友是愈老愈有味道,所以交朋友第二个重点是要懂得关怀。

(3)互相赞叹、互相成就
朋友跟朋友之间懂得互相赞叹,互相成就,因为古代读书人有一个不是很理想的态度,叫做「文人相轻」,自己有学问,别人也有学问,就很容易不舒服,很容易嫉妒,这样好不好?当我们嫉妒别人而没有赞叹别人的时候,其实我们的道德、学问已经在往下堕了,学问是看一个人的心量,那才叫真学问,所以第一等的学问叫做处处为人着想。

范仲淹有一个儿子叫范纯仁。我们中国为人父母者,处处都是为孩子着想,连取名字也不例外。中国父母给孩子取名字是给他一生的期许。范仲淹给他的儿子取一个名字叫范纯仁。有一次他的孩子纯仁,接受父亲的吩咐,押解五百斗的麦子回江苏老家,那时候范仲淹在京城工作,结果范纯仁押送的过程刚好遇到父亲的老朋友。父亲的老朋友此时家里出现一些窘困,父母亲死了没有办法安葬,女儿很大了也没钱嫁出去。范纯仁一看到这个情况,马上就把五百斗的麦子卖掉,并把钱给了父亲的老友,但钱还是不够。范纯仁索性就把船也卖掉,才凑够钱。后来回京城跟他父亲报告这件事,父子俩对坐在一个桌前,当范纯仁报告说:「父亲,五百斗麦子我卖了之后,钱还是不够」,范仲淹抬起头来跟他儿子说:「那你就把船也卖了吧」。可见父子同是一颗纯仁之心。正是范家的这种仁慈之心的传承,他的子子孙孙绵延到现在将近一千年,家道依然不衰。所以确确实实这种替人着想,成就他人的心才是真实的学问。

不去嫉妒别人,懂得欣赏别人才是真学问。所以当我们嫉妒别人,毁谤别人的时候,我们自己的心量小而劣,学问根本就上不去。而这种嫉妒之心还会让自己的情绪很不好,甚至于会影响到我们家人的心量,实在是一点好处都没有,所以要常常看别人的优点,欣赏别人。

春秋战国时代,秦国有一位宰相叫李斯。他就是嫉妒心太强,对师弟韩非子的学问非常嫉妒,还设计把他害死,甚至于到最后还焚书坑儒,建议秦始皇把所有圣贤书都烧了。这一把嫉妒的火烧毁了多少人闻圣贤教诲的机会。而最终他也没有好下场,他的孩子跟他都是被推到刑场腰斩而死。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害人者到最后一定是被害死,嫉妒人的人一定也会遭人嫉妒。而当我们心量拓宽,常常懂得去欣赏别人的优点,赞叹别人的优点,这种见贤思贤的风气,就会带动家庭气氛的转变、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。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懂得「见人善,即思齐」,惟有这样,圣贤学问才能慢慢恢复起来。

欣赏别人也要从点点滴滴培养起来。这个嫉妒也是很大的习气,我有一个朋友,他非常有才华,也很聪明,二十岁就拿到数学博士,一个知名大学破格让他直接当副教授,但当了十年都没有升教授。后来了解到他这十年来所写的论文,都是发表哪个教授哪里不好,抓住人家最弱的弱点,进行精辟论述。每逢要升级的时候他就会被这些教授压下来。所以有一个能欣赏别人的态度,会让孩子受益一辈子;而处处只会挑人家缺点的性格,也会障碍人的一生。

后来他接受朋友的建议,写论文评说教授的优点,学着赞叹欣赏别人。论文刚写出来时,让人看了觉得很不舒服,很不自然。所以欣赏别人还要点点滴滴养成,在赞叹别人时,要能让人家感受到你是打从心里对他肯定。

(4) 不言家丑
「不言家丑」,不可以把朋友家里的一些隐私讲给其它的人听,所以言语要谨慎,「话说多,不如少」。有时候你话说得太多,不经意把朋友一些家里情况讲给其它人听,一些有心人拿起来挑拨就麻烦了,这样会破坏你与朋友之间的情谊。而且也要你信得过的朋友,才可以把一些比较隐私的话跟朋友讲,讲话要选对象,不然会自取其辱。例如很多女性,喜欢把家里的事到处讲,人人都知道她先生最近如何如何,这样做好不好?先生听到了一定会气得半死,所以家里的隐私也不可以轻易对人讲,所谓「交浅不言深」,讲话要懂分寸。而我们是他的好朋友,听话也要有分寸,不可以把这些话再传出去,这是对朋友负责。

其实说实在的,自己家里的事最好不要跟人家讲,提升自己的智慧后自然就可以解决了,因为这个嘴很难封得密。所以古代人说「慎言」,言语确实要很谨慎。不谈人家的隐私,你可以多谈人家的好事、德行,所谓「隐恶扬善」,我们愈肯定他,他就愈积极努力去做好。这是帮助朋友增长德行的方法。

(5) 通财之义
朋友之间还要有「通财之义」,因为人生中难免会有顺境、逆境,会有起起落落,所以当朋友在经济上突然很低潮的时候,我们不能吝啬,要赶快帮助他。这个就是通财之义。

这其中有一个原则要记住,就是要救急不救贫。急就是突然间遇到了困厄,比方说朋友的父母身体出状况,临时需要一大笔医药费,我们这时就要尽力支援他。小时候,有些亲友家里有困难,我父亲会斟酌情况去帮助。当亲友的孩子付不出学费,父亲二话不说都会援助,因为孩子的学习不能等,所以一定都会把钱拿出来,而且当拿钱帮助这些亲友的时候,心里面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再拿钱回来。
但假如一个人是思想贫穷,好吃懒做,那你要不要支援他?当一个人思想贫穷的时候,你不可以一直用经济去支持他,因为这有可能是害了他。所以帮助别人要看清楚,要用智慧判断,不然有可能是用善心行了恶事,促成了他去做一些坏事,甚至他可能拿着钱去吃喝嫖赌。所以求学问要懂得权变,不能学呆了。当一个人思想贫穷,不能拿钱帮助他,你要从思想观念上去慢慢把他引导正确,当思想观念正确了,他才懂得如何去改善生活。此时,你可以拿一本《弟子规》送给他更好,让他先学做人,先学做事,从这里开始做起。你也可以引导他去学习某种谋生的技能,当有了谋生的技能,他就可以自力更生。通财之义不只通钱财,还可以通内财。内财是指劳力、经验、智慧。例如你用工作经验协助他,让他的能力有所提升。

幸福人生 - 真正的美在哪?

大德蔡礼旭老师主讲 - 幸福人生讲座

现代人对于美丑会不会辨别?什么叫美?有一句话叫美就是心中有爱。这句话好不好?这是抓到美的根本。我们美分两种,一种叫什么?外在美也要有一个标准,现在人对外在美的标准是什么?瘦,我真的看了觉得一点都不舒服。你看那人的脸,假如近满月看起来很舒服。而中国的面相是很有道理,中国的面相提到我们的脸假如很消瘦,代表什么?没福,人为什么没福?福田心耕,所以相由心生。一个人很刻薄,他的脸都会愈来愈瘦没福。所以朱子治家格言说「刻薄成家,理无久享」。一个人刻薄,处处跟她的小叔,大伯计较,这个理无久享,纵使她挣到了一些钱,她的孩子学到什么?学到刻薄。那他刻薄,第一个向谁开刀?你们怎么知道?所以人算真是不如天算。

所以中国的面相他都很有道理的,一个人真正美,不是你第一眼看到说,怎么可以长鼻子是鼻子,眼睛是眼睛,这种美不能持久。我们去看一下,很多女孩子,你一看她第一眼普普通通,然后第二次看,第三次看,愈看愈漂亮,那叫什么?那个闽南话叫生缘,生缘。愈看觉得她愈有人缘,愈看愈舒服,那个舒服不是从脸上出来的,从哪里?从她心的善良,你就觉得跟她讲话,跟她做事,就有莫名的舒服感。有一些女孩子,你第一次看很漂亮,第二次看,第三次看,愈来愈丑,为什么?你看她眼睛常常很傲慢,眼睛常常瞧不起人,你看她第二次就觉得她很丑。为什么?内心不善良。所以一个女孩子的五官再标准,给你看不会超过一个月,一个月之后看哪里?看内在了,娶一个老婆再漂亮能撑多久?再漂亮,假如她不善良,保证你三个月就快发疯了,还由得你在那里欣赏!

所以人真正要知道,真正的美在哪?你连这一点都不会欣赏,就会判断错误。所以现在男人能不能判断正确?现在的男人娶老婆的漂准,就是看漂不漂亮。结果一娶回去之后,他后悔了。我们有一个长辈很有意思,他说:看女孩子吃饭,觉得养一个老婆很简单,因为饭都吃一点点,菜都吃一点点,所以他觉得养一个老婆应该不难。结果娶回去之后,觉得很困难,因为他太太的衣柜里面永远少一件,所以他知道饭很便宜,但是衣服很贵。当女人不重内在,而重外在,这样的先生保准疲于奔命,一定陪着太太去逛街的时候压力很大。一定跟她说,不要,不要。闽南话不要、不要就是不要买了,不要买了。

所以女人重外在还是重内在很重要。假如女人重自己外在,苦了自己;女人重自己外在,苦了先生,苦了爸爸,苦了妈妈。现在很多年轻女孩,刷卡刷完了,薪水没有了,跟谁要钱?爸,没钱了,我都吃泡面,都吃方便面。爸爸很生气,每一次叫你不要乱花钱,你还乱花,气死我了。继续从口袋里面掏钱,真是气死我了!有没有办法?所以人没有理智,一错错到底,连眼睛要合起来说,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不孝?连合上眼,还是胡里胡涂。所以一定要有理智教育孩子,当你从小只重视孩子的外在美,那你是害了孩子一辈子。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父母生了个女儿,宝贝得要死,把她穿的漂漂亮亮,而这个漂漂亮亮是谁的标准?担心!这个漂亮是社会标准,现在的社会什么衣服最漂亮?时尚,后面都破掉,前面也破掉了,这样叫漂亮。小孩从小就穿这种衣服,她就习惯了。你给孩子一生埋下非常危险的恶因,孩子假如觉得穿少是漂亮,她已经让别人尊不尊重她?不尊重她了。而且又让她只注重外表,她人生大半时间不是培养内在美,不是提升她的智能,是常常拿着镜子干什么?照一照,那就麻烦了。她可能因为衣着,让她的人生陷于很多危险的地步,引来很多异性的窥欲,我们都没有看到后面的流弊问题。而一个女人的美,所谓的外在的美能撑多久?能撑十年就已经不简单了,撑这个十年,我相信SKII不知道擦了几瓶,每一天在那边担心我的脸会老下来,我看光那个担心就已经把这个SKII的效果抵销了。所以我常常说,哪一个女人笑起来最漂亮?一百零六岁的许哲女士,那个笑容真美,让你一看到都打从心里生欢喜。你看她一百零六岁,皱纹也不多,笑起来像婴儿一样,那是真正从内而外,散发出来的美丽。

所以父母对美的观点会影响小孩。而现在小孩觉得什么是美?名牌就是美,当他觉得名牌就是美,他这一生很有可能变成物质的奴隶,每一天只为了要赚钱买东西,人生非常贫乏。假如他觉得要有名牌才能显现我的美,要有好的身材才能显现我的美,他就会去整容,是不是?这个脸一整,不整还好,我们说道法自然,这么一整,虽然看起来好象合那个标准,鼻子是鼻子,嘴巴是嘴巴,结果笑起来,一点都不自然,笑起来会让人家觉得他那个皮是去拉的。我们看过很多这种公众人物,一看,不只不觉得他美,还觉得全身不自在。所以人现在是愈活愈颠倒,为了用衣服,为了用脸蛋,赢得别人对他的重视,别人对他的尊重。有可能?有没有可能?不可能。所以因为他都把时间耗在这些虚妄、虚浮、虚华、虚荣的东西上,所以他的内心愈来愈空虚。

所以我们看看现在很多人,眼神有没有神?没神,自己在的时候,好象茫茫然,看到有人过来了,可能会欣赏他一下,马上注意力才回过头来。因为他的情绪快乐都建筑在别人有没有多看我一眼,这样的人生绝对没有快乐可言。每天痛苦,每天想着他为什么没看我,烦死人了。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价值观愈来愈偏颇,我们内心很替他们着急。《弟子规》里面有一句话叫「唯德学,唯才艺。不如人,当自砺。若衣服,若饮食。不如人,勿生戚」。我们要担心的是什么?德行好不好?学问好不好?这个我们要赶快努力。而衣服没有名牌,食物没有山珍海味,没有关系,这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。所以不要比钱,不要比食物,不要比衣着,比什么?比内心的美,比德行。

我们跟孩子讲,有一件衣服不用钱,不会坏,不会旧,而且随着你年龄增长,这一件衣服愈来愈美丽,愈来愈漂亮。你穿上去的时候,别人都对你非常恭敬,非常尊敬,这一件衣服叫什么?这一件衣服叫好习惯,好德行,会不会坏?不坏,而且愈来年龄愈大愈漂亮,看起来愈庄严。所以我们跟小朋友讲,当你做到《弟子规》的一条,你就帮这件衣服织了一针,每做一条织一针,你把它统统做到了,这一件衣服织得非常完整。

而当一个人真正有德行的时候,不需要去要求别人来尊重他,不需要要求别人来欣赏,来接近他。所有的朋友会来亲近你,因为他们想亲仁,他们也想提升,真正能让人生觉得踏实、充实的内在美就是德行。所以这个时候你就是众星拱月,你就是月亮,一轮明月,所有的星星自然而然就到你的身边来。所以真正能够教到好朋友,真正能让别人打从心里尊敬你的,不是外在名牌,也不是外在整容,也不是外在的这一些形式。人要活的实在,活的深入做人的根本,这一件衣服就是我们的德行,所以人生要追求真实,不要追求虚幻。这一堂课就到这边,谢谢大家。

幸福人生 - 从[相识] 到 [相爱结婚经营]

大德蔡礼旭老师主讲 - 幸福人生讲座

在自由恋爱的情况之下要谨记三个字,叫「慎于始」,对于一开始要特别谨慎,所以在找对象的时候,眼睛要擦亮,一定要擦亮,所以要教孩子如何看人。现在很多的年轻人没有这个概念,没有这个概念很危险,所以我们现在看这些年轻男女在谈恋爱都是险象环生,有没有这个感觉?都替他们捏一把冷汗。

所以我在教书的时候,我有很多学生女孩子长得特别漂亮,我一看我都很紧张,现在漂亮会害死她,真的,为什么?她从小走出来,因为现在的男人都看色不看贤,所以每一个人都跟她说「哇,妳怎么这么漂亮」。她三岁、五岁,你都说「妳怎么这么漂亮」。每天她就拿着镜子干什么?照我的脸,她把大半的时间都花在哪?花在她的脸蛋,花在她的衣服,就不花在她的脑子的学习,就不花在学习上面。所以漂亮的女生从小就听这些称赞,所以她已经很重视她的脸蛋,假如一上中学之后,这些男生又夸她「妳真是我见过最美丽的女人」,一听她就怎么样?这个迷汤一灌下去,她就飘飘然,就很危险。

所以我的学生都五、六年级,一定要先教导他如何看人,不然到时候好话一听进去就麻烦了,所以「女怕嫁错郎」。所以这个能力一定要从小开始培养,我就会告诉他们,人与人相交往一定有它的自然的轨迹发展过来。所以人跟人一开始认识,从相识开始,相识之后慢慢的才会相知,互相了解,进入相知的状况,这个相知现在都很困难。我们有一句话说,因误解而结合,因了解而怎么样?因知道了、了解了而分开,这真是荒唐。都还没有了解就结合,你看现在的人真是拿自己的一生开玩笑,拿自己的一生开玩笑不打紧,谁在担心?谁在难受?你的父母比你难受,疼爱你的人比你更难受。

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,她跟我认识很久了,她交了一个男朋友不是很好,但是我们不好开口,所谓「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」,在这一段整个交往过程,我们也是替她很紧张。后来她终于有一天大梦初醒,当她大梦初醒的时候,我马上开着车冲过去,怎么样?帮她护驾。大梦初醒有时候又藕断丝连,所以我们赶快去帮她护驾,让她不要再回头了,不要再回这个头。结果护驾的时候就到她们家去坐,我一看到她的母亲,因为她母亲也跟我有熟,看她母亲谈到她这段时间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。所以我们说为人子女连报父母恩都报不完了,我们还干出一些让父母这么担忧、这么难受的事。请问她的母亲觉有没有睡好?自己的女儿谈的对象是不幸福的,你看她随时随地在提心吊胆。

所以确实我们人生要理智,因为我们的生活有太多的人在关怀、在关心,所以交往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再进一步发展。怎么了解?一定要在自然的状况之下了解,所谓自然的状况就是,就像同学一样,就像同事一样,大家都有一起相处的机会,这个时候你就要观察他做事认不认真,有没有责任感。你就要观察他对别人有没有关怀心,有没有包容心,这才能够看出他懂不懂对待别人、照顾别人。很多的女孩子都说,「我不管那么多,他只要照顾我就好了」。

问:一个人的爱心会这样,会只对一个人有爱心,其它的都没爱心,那这个爱心是真的假的?

答:假的。
  
对。所以我们说找对象有一个最好的工具是什么?最好的标准就是孝道。我们前几节课提到,他连对父母都没有关怀、没有孝顺,他会对妳好,那是假的,那只是一个有利可图,等那个利变化变害了,他就抛弃妳了,就不理妳了。所以妳观察他对每个人都关怀、都照顾,代表这个人很有爱心,妳要这样去观察人才会准。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懂,他马上就要怎么样?今天认识了,明天开始就两个人自强活动了,就两个人约出去了,你看得准吗?绝对看不准。他绝对都把他最好的,不只是最好的,而且都是装出来的给妳看,妳看了很感动,那他不好的统统藏起来。所以看人一定要客观去看,要在平常他处事待人当中去看,你才能够真正了解一个人。

而其实为什么现在的年轻男女一下子就两个人在谈恋爱,都没有看清楚,因为受什么影响?受电视影响,受西方的电影影响。你看他们看西方电影都什么?早上就一见钟情,下午就可以去结婚了,有没有?但是他不知道西方也有很多早上结婚,下午就离婚,荒唐,当儿戏。结婚岂能当儿戏,结婚要对对方负责任的,结婚要对下一代负责任,结婚还要对社会负责任。你假如结完婚之后,没有好好教孩子,这个孩子犯下了滔天大罪,搞得整个国家的警察还要派几百个去追他,你看浪费多少国家的资源。所以我们教育孩子,我们家庭里面出来的孩子,也要对社会负责的。

所以我常常讲到这个男女关系的时候,我都会叫我一个学生站起来,都叫哪种学生?叫那个平常功课不认真写,然后工作没有认真做的,我就把他叫起来,都叫男生,叫起来,我说「你不要给我结婚」。他吓得半死,不知道我要说什么。我说「你连自己都做不好,都不能为自己负责任的人,没有责任感的人,你不要去结婚,结了婚之后还害了对方,不只害了对方,还害了下一代,不只害了下一代,你还对不起社会」。这么一听,他记忆深刻,我相信他会记一辈子。再来,除了他记住之外,还有谁记住了?其它的女同学就知道找对象要找什么,不是找会花言巧语的,是找有责任感、有担当的人。其它的男生听完了,也知道自己也不能不负责任。所以又这样去提醒他,让他把这些观念扎下去。

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因为受电影影响太大,所以他对于两性关系的正常发展没有正确认识,而且一些情歌又听太多,好像觉得没有爱得死去活来不叫爱情,有没有?好像要苦得不得了,好像有刀割一样,他才觉得我这个年轻没有白过,「人不轻狂枉少年」,这个真是乱成一团。所以确实父子关系要教,君臣关系要教,夫妇关系、男女关系要教,人不学不知道,不懂道理。

所以相识之后的相知要能够在比较正常的生活状况之下去观察,这个知就比较客观。互相认识了解之后会产生什么?珍惜对方一种对人的态度,珍惜对方对我们的关怀付出,就进入相惜的阶段。相惜阶段再透过相交往的过程,取得一些人生价值观的共识,就进入相爱的阶段。相爱之后,时机成熟了,两方家长也都很认同,你在这个相交往的过程,不只是你们两个要交往,要把这整个状况也能够让父母都能接受、能了解。很多父母不认同的婚姻,很高的比例都会失败,为什么?因为父母不认同的时候一定有他的看法。假如男女之间真正觉得很适合的话,你不要太急促就进入婚姻,你假如真正觉得彼此之间真是非常坦诚、真诚的要相交往,可以缓一下,你走得让你的父母更能接受了、更欢喜了,再走入婚姻。甚至于是男方,可能表现得更好了,更突出了,让对方父母比较放心了,再走进去,有被父母祝福的婚姻才比较容易长久。

所以走入相爱之后要结婚,结婚是不是结束了?不是,有句话叫「结婚就是爱情的坟墓」,有这么惨吗?夫妻关系是要靠经营的,甚至于夫妻关系经营得好,会比相交往的时候更甜美,更惺惺相惜。我常说一个人的爱情是不是真情真意,年轻的时候看不准,什么时候最准?常常在初一、十五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电视广告,什么电视广告?一个老先生带着他的太太在散步,走在路上,老太太告诉老先生说,明天要吃素。初一、十五要吃素,她提醒她老伴明天要吃素。你看那个老夫老妻彼此互相扶持到人生的终点,那种情真正是源远流长,所以这种才是真情真爱。为什么到那么老的时候,夫妻感情还这么好?绝对要透过彼此的付出,彼此的用心,也就是要去经营生活,这一点就很重要。

我在讲这一段的时候,我的学生都非常认真听,很认真听,刚好我带完一个班级,把他们送出门的时候,突然我走进校门来,走进教室就看到一本笔记本,我也不知道是哪位同学留下来的,我觉得那个好像上天的安排,刚好他就忘记带回去。结果我把这个笔记本一打开,这个学生把我除了教科书以外的内容,一五一十都抄下来。我是一则以喜,一则以忧,喜的是学生很受教,你告诉他这些做人的道理,他听了很高兴。诸位朋友,为什么讲做人做事道理他听了很高兴?因为他觉得他马上可以在生活当中受益去用。所以我就看到学生抄着「相识、相知、相惜、相爱、结婚」,后面还打一个括号,「经营」,所以我很高兴。还看到其它的句子,「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」,还有「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」,很多我上课补充的内容,他们都把它记下来,所以很欢喜这些观念能够让学生去受益。忧的是什么?忧的是不知道有没有讲错,到时候误人子弟可不得了。

所以我们对于学生也好,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也好,这些做人处事的观念要赶快引导,赶快教。这些观念等他上了中学来教,来不来得及?就不好教了,他很容易就受整个社会环境跟同侪的影响,所以这些判断力你要提早扎根。

我们接着就会跟学生讲,要如何去判断什么叫做「爱」?「爱」是一个会意字,一个「心」加上一个「受」。什么叫心受?就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、别人的需要,才叫「爱」。所以当有一个人处处都替你着想,处处要成就你,你的感受是什么?非常欢喜,非常温暖,所以爱的感觉是什么?是温暖的,「爱的感觉是温暖的」。诸位朋友,您现在感觉得到温暖吗?假如你跟这位朋友也好,你的亲人也好,在相交往过程觉得很温暖,那一定是对方很懂得替你处处着想。

我们刚刚提到了这整个过程,现在的年轻人他不会这样走,所以一下子就两个人相交往,结果一交往发现不适合了,就想分手、分离。但是因为一开始没有谨慎,所以到时候遇人不淑,他要不要让你分手?要不要?可能就不要了,到时候就很麻烦了。所以现在很多男女关系谈到最后,互相冲突、互相伤害,甚至于还有很悲惨的悲剧发生,都是因为男女的这种情感的错误,也是因为一开始不谨慎,找对象不谨慎。

我们常常听到很多年轻人说,现在假如没有谈男女朋友,觉得自己很丢脸,所以为了要赶流行才去找对象交往,这种心态会陷自己于很危险的境地去。为什么年轻人会有这样的态度,原因在哪?从小接受这种情歌、这种电视节目的渲染太严重了,所以听说现在幼儿园都会谈对象,谁跟谁是一对,谁跟谁又是一对。我们可别笑,听起来很好笑,你再细细想想,很恐怖,这些污染对孩子的内心有很大的影响。所以有一个小学生怀孕了,不知道父亲是谁,查不出来,不能确定是哪一个。结果反问这个小学的女孩子,问她,她说现在没有男朋友是很丢脸的事,小学生讲出来的。所以我们面对自己的小孩、面对学生要好好教。而要让孩子防止这些传播媒体的污染,所以让孩子看电视一定要选择,这种色情、暴力,这种爱恨情仇的戏,不要给他们看,然后进一步教导他如何去判断,什么才是真正的关怀爱护别人。

所以当我们懂得爱护别人,一定是给人家很温暖的感觉,很欢喜的感觉。假如你今天交的这个朋友,还有交往的这个对象,让你每天压力都很大,很痛苦,这个时候你要马上怎么样?要赶快做抉择了,事情愈拖会愈复杂。所以这个时候就了解到对方可能是拿着爱来威胁你,他说我很爱你,所以你应该替我怎么做,我很爱你,所以你今天就只能陪我,不能陪你爸爸、妈妈,会拿着爱去要挟对方,去要求别人。所以现在男女在交往轻不轻松?很多都很痛苦。所以因为人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,如何去替别人着想,所以爱还确确实实要学。《弟子规》里面有教我们如何去爱人,所以有一篇叫「泛爱众」,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。那到底如何爱人?后面的内容就包含在整个处事待人、言语行为当中,去落实对别人的爱心。

好,所以「爱的感觉是温暖的」,这一点要注意,决不是像情歌一样,爱得死去活来,那个不叫爱情,那个叫什么?那个叫「欲」,时时想要控制,控制对方,要占有对方,所以才会让彼此压力这么大,那是欲不是爱。所以这个「欲」穿着很漂亮的衣服装扮成什么?装扮成爱,你没有好好看清楚会被它骗了。第二个角度可以判断是不是真正的爱,是「言语是正直的」。诸位朋友,我这个标准绝对不是男女关系的标准而已,是你所有的亲友是不是真心爱护你的,都可以拿这个标准来衡量,所以爱的言语是正直,是真正为你着想,而不是花言巧语。

所以我在讲这个课的时候,把这个「相识、相知、相惜、相爱、结婚」分析给学生听之后,我会问她,假如有一个男生跟妳说,第一次见到妳,他说「我好爱妳」,妳要不要相信?他马上从相识跳到相爱了,这个叫不是自然现象,一定是假的,这个就是错误的。还有的才交往三天就说「我一定要娶妳」,马上从相识跳到结婚。我就跟他们说这个绝对是骗人,这都是花言巧语,言语都不正直,言语不正直代表他一定是有所目的跟企图,等到他这个目的达到了,就把妳抛弃了,所以要会判断对方的言语,花言巧语不能听。但是说归说,女人最怕的就是什么?所以没有相当的功夫也不行。

有一个朋友很有意思,她第一次见他先生的时候,她先生告诉她说,他说妳的牙齿不好。第一次见面,男女第一次见面,她先生马上就跟她说妳的牙齿不好,这样的人好不好?有没有很正直?你看非常正直,第一次见面就说她牙齿不好。然后她先生,那时候刚认识,她先生接着又跟她说,妳的牙齿不好,所以妳的肠胃也不好,很有推理能力。牙齿不好,咀嚼不好,消化就不好,增加胃的负担,长期下来胃就不好,他讲的是不是实话?实话。所以她就是因为她先生,第一次就可以直接告诉她说妳的牙齿不好,她说这个人非常正直,绝对不会讲假话,所以后来她就嫁给他,他们现在夫妻相处也挺好,也很好。所以我们要判断,言语要正直,而不是花言巧语,甚至于很多的朋友很多给你阿谀奉承,那个话都不是真的,我们要懂得去判断,去分辨。

接下来,「心地是无私的」。一个人有爱心的时候,会不会对一个人有爱心而已?绝对不会的,所以他应该是对很多的人都很关怀,这样才对。很多的女性都说,她说我先生第一是父母,第二是兄弟,第三是孩子,我排最后。其实她在讲的时候,内心还是有点安慰,因为先生懂得孝顺父母、友爱兄弟,他那个对人的爱心、关怀、情义才是真的,那妳陪伴他几十年下来,他这种对妳的情义就会愈来愈深,所以这个心地一定要无私才是真的。

最后,「行为是成全的」。当妳有很多好的想法要去完成的时候,他绝对会随喜功德,他绝对会很认同妳去做,尤其是当妳要孝顺父母,当妳很有爱心,当妳在落实圣贤教诲的时候,他一定会打从心里赞叹妳,甚至于推妳一把,这样才是真正的爱。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在交往的时候,都不敢把对象带回家里去,甚至于说我想回去陪陪我爸爸、妈妈,他说,我难得放假,今天就陪我,别回去了。这样的男人要不要交?危险,不能交。因为假如妳要回去孝顺父母,他一定会怎么样?欢喜,赶快回去,甚至于他说我陪妳回去。为什么这些年轻人不敢跟着对方回去她的家里,原因在哪?原因在对方的父母都有人生阅历,到时候一看他,马上照妖镜一照出来,原形毕露,所以现在年轻人都很怕见长辈,因为内心德行不够。所以当对方有好的这些想法的时候,我们要随喜他,这样彼此的感情,彼此对彼此的一种认同会愈来愈高。

我们有一位朋友,他的妹妹在夏威夷工作,但是因为刚好这段期间身体不舒服,所以整个经济就下滑下来。我这位朋友是她的哥哥,他马上把他两年多来的积蓄全部汇给他妹妹,相信这个动作一做下去,谁最欢喜?他的父母最欢喜,兄弟姐妹友爱,那是父母最放心的一件事。这个动作要做的时候,他还是去委托他太太说,你帮我把它汇过去。假如你是太太,你会说什么?这个钱还不是先生一个人赚的,是什么?一起赚的。结果他的太太很欢喜的把这个钱汇过去,成就先生这一片友爱妹妹的这种兄友弟恭的德行,还当面就跟他先生说我很佩服你这么做。她处处看到她先生的优点,所以他夫妻相处就很和乐。所以当我们的另外一半做出来的事是非常好的事,我们一定要全心全意支持他,所以「行为是成全的」。而夫妻关系都是遵循道义,这个家庭的后福一定无穷。好,我们这一节课先谈到这边,谢谢。

Tuesday, October 21, 2008

大众提问 - 冤亲债主

※ 如何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,消除业障,恢复健康?

問:弟子有一个儿子,冤亲债主缠身,从当兵回來一直病到現在,已有六、七年了,现在还在精神疗养院住院。医师诊断是精神分裂症,沒有吃药就会錯乱打人。弟子也知道,西药吃多了对肝腎不好,在水陆法会中也为他超薦冤亲债主。現在他服用西药,並念大悲咒、阿弥陀佛圣号,请问应如何消除他的业障,幫助他康复?

答:這个事情不是不能解決,問题是有沒有人肯幫助他,真正有人肯幫助他,決定能得到感应。普通的這种水陆法会、超度法会不起作用,為什麼?力量太薄弱了。法会中作法事的人多半是有口无心,仪规做得很如法,心不真诚,沒有感应。怎麼样才有感应?学习《地藏经》里的光目女、婆罗门女用真诚心。心地真诚,誦經念佛立刻就見效。

光目女与婆罗门女为了要幫助家亲眷属脫离苦难,真正发菩提心。婆罗门女一天一夜的念佛,至少是事一心不乱,这是了不起的成就!所以他的母亲,因他的功德而脫离地狱,生忉利天享福。

我们如果也能用一天或者七天,念佛达到这种功夫,患者就能得度。如果达不到这种功夫,对他也有好处,但不容易復原。可是哪裡能找到真心为他发心的人?这个真正发心的人,真的作佛,真的成菩萨了,而患者就是佛的眷屬、菩萨的眷屬,当然能得度。

诸位读《地藏经》,要效法光目女、婆罗门女,決不是有口无心,念一点经,念几遍大悲咒。这样只能说比不念好,真正的效果很有限。

※ 用神通來化解超度冤亲众生,这种作法是否正法?

答:这不是正法,如果用神通的方法來超度一切众生,释迦牟尼佛何必要讲经说法,佛的神通广大。还有,神通这樁事,妖魔鬼怪都有神通,换句话说,他到底是佛是魔,我们很不容易辨別。如果用佛法,魔就沒辦法,魔不会讲经,魔也不会念佛,魔与佛的区別就非常显著。

問:她是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女孩,有一事困擾我很久不能解決:「从小时到现在,我常常能看到或梦到一个小孩要我跟他玩,我一直也沒当回事。可是最近我发现我的身上有一种难闻的腥臭味,最起码我自己能闻到,而且有时也看到別人在我身边走过时,用手掩住口鼻;可是妈妈说她闻不到。我曾去看过医生,医生也说不出原因。请問是怎麼回事?」

答:这是我们过去生中的冤亲债主,可以幫他超度。佛教居士林三楼的功德堂,我们可以給他供一个牌位,每天自己念经、念佛为他迴向,请求他离开。我们发真诚心,能滿他的願。为什麼?他要不离开,彼此都不好;能离开,雙方都有好处。至诚心会有感应。

問:我一位朋友的儿子,从小就很聪明。但十年前有一次和老师发生一点误会,心情不好,晚上出去走走,半夜而归,第二天精神就不正常了。经常打他的妈妈,有时要拿刀砍他的妈妈,並且说:「不是我要打妳,是有人让我打妳。我的病,妳花多少钱都治不好,一定要病十七年。」父母已经被他搞得精疲力尽,请問該如何幫助他?

答:这个现象,不是普通的病。调解的方法,我们可以跟对方谈條件,我们断恶修善,以这些功德迴向給他,大多数都能接受。如果我们有財力,像印经、布施,都是好事情,專门为他去做。如果沒有財力,我们誦经,譬如誦一百部、誦一千部,把这个功德迴向給他,往往也能接受。只要至诚恭敬的做,诚則靈,真诚心能与鬼神起感应道交,我相信大多数都能接受。此地讲,他这个病一定要折磨他十七年,我看他们过去怨恨並不是很深,大概过去我们折磨他多少年,这一生他來報復,所以我相信是可以调解的。

※ 遇鬼神现种种相干擾,应怎麼辦?

問:弟子在今年一月时,由於一位好友有跳楼的意念,所以晚上我就陪伴他。由於他被人下了降头,到半夜时,我被一批众生干擾,过后我感觉有六隻众生从我脚底進入体內。回家后,无论白天、晚上,每当我念佛、绕佛之时,就有无形的众生一直跟著,还有白色的影像晃來晃去。雖然每天念佛迴向給众生,至今問題还无法解決。

答:这类事情过去有,现在这个社会許多地区也都发生过,证实世尊在楞严会上讲的:「末法时期,邪师说法,如恆河沙。」这是妖魔鬼怪趁著正法衰微时,出现在世間;但直接的因素,是众生共业所感。

根据过去我们的经歷,凡是有鬼神附身,絕非偶然。换句话说,我们在今生,或者过去生,甚至在久遠劫之前,与这些众生有过節,这一生因緣聚会,他來報復。如果一向与他沒有关係,他決定无法附身擾乱我们。这是事实真相。

有沒有方法能救?答案是肯定的。怎样挽救?首先要有真诚的懺悔心,沒有真诚的懺悔心,这个事情就难。实在说,真正修行人,恶鬼纏身也未必是壞事。我们真诚心將念佛功德迴向給他,他一定会离开。诸佛菩萨护念善人,龍天鬼神拥护善人,冤家債主也会尊敬善人。

由此可知,凡是有这种情形,一定要认真懺悔、改过自新、断恶修善,他就是我们的善知识。所以这种情形也不可以说一定不好,完全看自己用什麼样的態度修学。果能藉此因緣,我们自己真正用功向上,救了自己也能超度众生,真是自他兩利。

[Source - http://new.pllc.cn/xuefowenda/ShowArticle.asp?ArticleID=4582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