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样的人生,异样的心态,看待事情的角度截然不同。要能跳出来看自己,以乐观、豁达、体谅的心态来观照自己,认识自己;不苛求自己,更重要的是超越自己,突破自己,因为好好生活才有希望。令你生气的人已经走的老远了,你还为他生气,何必呢?哲人康得说:〖生气,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〗。跳出来看自己,你不妨换个角度觉照自己,你就会认识到生活的苦、累或开心、舒坦,取决于人的一种心境,牵涉到人对生活的态度,对事物感受。跳出来换个角度看自己,你就会从容坦然地面对生活,再也不会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了。当痛苦向你袭来的时候,不妨跳出来,换个角度看自己,勇敢地面对这多舛的人生,再忧伤的瘠土上寻找痛苦的成因,教训及战胜痛苦的方法,让灵魂在布满荆棘的心灵上作出勇敢的抉择,去寻找人生的成熟。
跳出来换个角度看自己,自己就会在过日子中获得快乐,「天天是好日子」,心灵就会豁亮,没有困境烦恼。
话说,有位老妈妈生养两个女儿,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卖伞的生意人,二女儿在染坊工作.这使这位母亲天天忧愁.天晴了,她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;天阴了,她又忧伤二女儿染坊里的衣服晾不干。她这样晴天也忧愁阴天也忧愁,不多久就白了头。一天,一位远方亲友来看她,惊讶她的衰老,问其原由,不觉好笑,那亲友说:“阴天你大女儿的伞好卖,你高兴才是,晴天你二女儿染坊生意好也该高兴才是。这样你每天都有快乐的事,天天是好日,你干嘛不捡高兴专拾忧愁呢?”老妈妈换个角度想:“言之有理!”从此,她笑口常开,幸福每一天。
人的一生,总免不了磕磕碰碰,遇到不快而生气,或遇到天灾人祸而痛不欲生等等。每当这个时候,我们是怎样去处理的呢?
记得有位哲人曾说:〖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,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产生的。〗这话很有哲理,它引导我们要会解脱。说到这里,我想到另一个故事:
话说,夏天的傍晚,有一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,被正在河中划船的白胡子艄公救起。艄公问:“你年轻轻,为何寻短见?”“我结婚才两年,丈夫就遗弃了我,接着孩子又病死了。您说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?”艄公听了沉吟有顷。说:“两年前,你是怎样过日子的?”少妇说:“那时我自由自在,无忧无虑呀……”“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?”“没有” “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到两年前去。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。请上岸去吧……”
话音刚落,少妇恍如作了一个梦,她揉了揉眼睛,想了想,便离岸走了。从此,她没有再寻短见。少妇回心转意。是因为她从另一个角度看自己,从而看到一种生的曙光。感受到自由自在的力度。在很多时候,我们所有的苦难与烦恼都是自己依靠过去生活中所得到「经验」做出的错误判断,这时,我们不妨跳出来,换个角度看自己,你就不会为战场失败、商场失手、情场失意而颓唐;也不会为名利加身、赞誉四起而得意忘形。换个角度看待自己,是一种突破、一种解脱、一种超越、一种高层次的淡泊宁静,从而获得自由自在的乐趣。转一个角度看世界,世界无限宽大;换一种立场待人事,人事无不轻安。 愿你天天是好日!
当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不能实现时,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人生。换个角度,便会产生另一种哲学,另一种处事观。
——达亮
Tuesday, November 18, 2008
Wednesday, November 5, 2008
福報那裡來?
常常有人羨慕:某人的福報真好,家世風光,子孫多又孝順,要金錢有金錢、要愛情有愛情、要事業有事業、要官位有官位;為什麼他什麼都美滿?我怎麼什麼都要不到?是不是上帝偏心,把世間所有的好運都給了他 ?其實,福報不是神力可給予的,福報是自己努力得來的。怎樣才能有福報呢?
第一、勤儉節約:有的人雖然家財萬貫,由於浪費奢侈,不懂節約,最後免不了窮困潦倒。周武王曾感嘆:「像紂天子這般奢華,竭天下之財以窮己欲,安有不亡國者!」相反的,有些人勤勞節儉,所以福報隨之而來,如台塑企業王永慶先生。
第二、善因好緣:有的人,事不關己絕對不過問,不與人結緣,當然也不會有好運氣。有的人,只要行有餘力,就熱心助人,也不希求他人回報,但是好運都會降臨,讓他平安順遂。想要有福報,必須先播撒福報種子,比如積極參與利益大眾的善事,熱心助人等事情,所謂「助人者,人恆助之」,多種一點善因緣,就是修福報的方法。
第三、慈悲喜捨:一個人有多少福報,可以由自己決定。《阿含經》記載,有一位小沙彌,本來應該夭壽的,因為一念慈悲,救了許多受困水塘的螞蟻而延壽。一念善心,可以消除罪業;一念慈悲,能夠增加功德。有人「拾金不昧」而獲得福報,有人「不貪不義之財」而得到善緣,有人「救苦救難」而消災免難,可見能夠慈悲喜捨,福報就會到來。
第四、吃虧奉獻:許多人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損,不願意吃虧,那是心胸不夠寬廣。吃虧奉獻是一種無私的、真心的付出,是一種歡喜的、不求回報的道德行為。如果我們常抱持著你是好人,我是壞人;你是對的,我是錯的;你很偉大,我很渺小 ;快樂給你,苦惱給我;富有讓你,貧窮我受的態度,尊重對方,處處為對方著想,必能獲得對方由衷的敬愛。
不必羡慕別人的福報比我大,也不必研究別人的福報從那裡來,胡適之先生說:「要怎麼收穫,先要怎麼栽」,已經種下勤儉、結緣、喜捨、奉獻的種子,自然能收到福報的果實。福報那裡來?有這四點。
第一、勤儉節約,
第二、善因好緣,
第三、慈悲喜捨,
第四、吃虧奉獻。
[Source : 星云法师 - 星云法语 http://www.fgs.org.tw/master/masterA/library/2003-hsingslogan/9501-03/060105.htm]
第一、勤儉節約:有的人雖然家財萬貫,由於浪費奢侈,不懂節約,最後免不了窮困潦倒。周武王曾感嘆:「像紂天子這般奢華,竭天下之財以窮己欲,安有不亡國者!」相反的,有些人勤勞節儉,所以福報隨之而來,如台塑企業王永慶先生。
第二、善因好緣:有的人,事不關己絕對不過問,不與人結緣,當然也不會有好運氣。有的人,只要行有餘力,就熱心助人,也不希求他人回報,但是好運都會降臨,讓他平安順遂。想要有福報,必須先播撒福報種子,比如積極參與利益大眾的善事,熱心助人等事情,所謂「助人者,人恆助之」,多種一點善因緣,就是修福報的方法。
第三、慈悲喜捨:一個人有多少福報,可以由自己決定。《阿含經》記載,有一位小沙彌,本來應該夭壽的,因為一念慈悲,救了許多受困水塘的螞蟻而延壽。一念善心,可以消除罪業;一念慈悲,能夠增加功德。有人「拾金不昧」而獲得福報,有人「不貪不義之財」而得到善緣,有人「救苦救難」而消災免難,可見能夠慈悲喜捨,福報就會到來。
第四、吃虧奉獻:許多人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損,不願意吃虧,那是心胸不夠寬廣。吃虧奉獻是一種無私的、真心的付出,是一種歡喜的、不求回報的道德行為。如果我們常抱持著你是好人,我是壞人;你是對的,我是錯的;你很偉大,我很渺小 ;快樂給你,苦惱給我;富有讓你,貧窮我受的態度,尊重對方,處處為對方著想,必能獲得對方由衷的敬愛。
不必羡慕別人的福報比我大,也不必研究別人的福報從那裡來,胡適之先生說:「要怎麼收穫,先要怎麼栽」,已經種下勤儉、結緣、喜捨、奉獻的種子,自然能收到福報的果實。福報那裡來?有這四點。
第一、勤儉節約,
第二、善因好緣,
第三、慈悲喜捨,
第四、吃虧奉獻。
[Source : 星云法师 - 星云法语 http://www.fgs.org.tw/master/masterA/library/2003-hsingslogan/9501-03/060105.htm]
四個夫人
古代的社會,達官貴人,富商巨賈,幾乎家裡都有三妻四妾。話說有一位大富翁,家財萬貫,並有妻妾四人。第一個夫人,年老色衰,平時最不得富翁的注意;二夫人雖然不再年輕,但還稍具姿色,偶爾也受富翁的眷顧;三夫人聰明能幹,擅長理家,很受富翁依重;四夫人年輕貌美,平時最受富翁寵愛,吃好穿好,百般照顧。
有一天富翁得了重病即將死去,他驚覺一旦死去,黃泉路上寂寞,希望平時最愛的四夫人陪著一起死。富翁表明心意後,四夫人一聽,大驚失色,說:「雖然平時受你百般寵愛,但死了有何恩愛可言呢?我還不想死,你就找三夫人吧!」
富翁看到四夫人不願意,只好改找三夫人。三夫人聞言,說:「我還年輕,你死了,我還可以改嫁。」
三夫人也不肯同死,富翁只得再找二夫人,二夫人聽了富翁要求,緩緩說道:「這個家平時都是我在打理,怎麼能陪你去死呢?不過看在夫妻一場的份上,你死了以後,我會送你到山頭。」
眼看自己平時深愛的三位夫人,都不願意陪著他死,富翁心想,平時對大夫人那麼冷淡,她一定也不肯陪我同死,不過還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。那裡知道,大夫人得知富翁即將死去的消息,即刻說:「女人嫁雞隨雞,陪你一同去死,這是應該的。」
這個故事寓意深遠,此中所說的四位夫人,分別代表著:
一、「四夫人」指我們的「身體」。我們平時對自己的身體百般照顧,吃好的、穿好的,還要化妝、保養等,然而一旦無常到來,身體不會跟著我們同去。
二、「三夫人」指我們的「財富」。儘管我們擁有萬貫家財,一旦死去,一文錢也帶不走,一切都是別人的,就如同三夫人還會改嫁一樣。
三、「二夫人」指我們的「親友」。平時感情再好的親友,一旦面臨死別,頂多也只是送我們到山頭,之後就各自過生活了。
四、「大夫人」指我們的「心識」。所謂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平時我們造了什麼業,都會在八識田中留下種子,生生世世跟隨我們流轉,就如同「大夫人」心甘情願的陪著一起去死。
這個故事說明,人生在世,鍾愛的不一定是永遠的,不愛的反而是自己的。所以人要有遠見,要看得到未來,因為生命是三世的,我們要為自己的今生、來世,培養各種福德因緣,如此生命才會愈來愈美好。
有一天富翁得了重病即將死去,他驚覺一旦死去,黃泉路上寂寞,希望平時最愛的四夫人陪著一起死。富翁表明心意後,四夫人一聽,大驚失色,說:「雖然平時受你百般寵愛,但死了有何恩愛可言呢?我還不想死,你就找三夫人吧!」
富翁看到四夫人不願意,只好改找三夫人。三夫人聞言,說:「我還年輕,你死了,我還可以改嫁。」
三夫人也不肯同死,富翁只得再找二夫人,二夫人聽了富翁要求,緩緩說道:「這個家平時都是我在打理,怎麼能陪你去死呢?不過看在夫妻一場的份上,你死了以後,我會送你到山頭。」
眼看自己平時深愛的三位夫人,都不願意陪著他死,富翁心想,平時對大夫人那麼冷淡,她一定也不肯陪我同死,不過還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。那裡知道,大夫人得知富翁即將死去的消息,即刻說:「女人嫁雞隨雞,陪你一同去死,這是應該的。」
這個故事寓意深遠,此中所說的四位夫人,分別代表著:
一、「四夫人」指我們的「身體」。我們平時對自己的身體百般照顧,吃好的、穿好的,還要化妝、保養等,然而一旦無常到來,身體不會跟著我們同去。
二、「三夫人」指我們的「財富」。儘管我們擁有萬貫家財,一旦死去,一文錢也帶不走,一切都是別人的,就如同三夫人還會改嫁一樣。
三、「二夫人」指我們的「親友」。平時感情再好的親友,一旦面臨死別,頂多也只是送我們到山頭,之後就各自過生活了。
四、「大夫人」指我們的「心識」。所謂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平時我們造了什麼業,都會在八識田中留下種子,生生世世跟隨我們流轉,就如同「大夫人」心甘情願的陪著一起去死。
這個故事說明,人生在世,鍾愛的不一定是永遠的,不愛的反而是自己的。所以人要有遠見,要看得到未來,因為生命是三世的,我們要為自己的今生、來世,培養各種福德因緣,如此生命才會愈來愈美好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